脊髓灰质炎是什么?如何预防?

时间:2011年9月30日
来源:百度百科

编辑推荐: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广告
   X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人,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体积小(22~30nm),单链RNA基因组,缺少外膜的肠道病毒。按免疫性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其中Ⅰ型最容易导致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流行病学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瘫痪病例中,90%以上发生于5岁以前。相比之下,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好的经济发达国家,感染的年龄往往推迟,许多年长儿和青年人仍然是易感者,夏季流行在年长小儿中越来越多。在工业化国家,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脊髓灰质炎目前已基本消灭。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已经为时不远。   

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本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流行高峰在5~10月,热带地区终年可见。由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我国仍为流行地区。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炎,1989年又提出消灭本病的行动计划,我国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已动员全国做好疫苗接种工作,进行免疫强化措施。消灭本病将指日可待。

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宿主口咽部进入体内,因其耐酸故可在胃液中生存,并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同时向外排出病毒,此时如机体免疫反应强,病毒可被消除,为隐性感染;否则病毒经淋巴进人血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进而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出现发热等症状,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经系统,机体免疫系统又能清除病毒,患者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即为顿挫型;病毒大量增殖后可再次人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故约有1%患者有典型临床表现,其中轻者有神经系统症状而无瘫痪,重者发生瘫痪,称瘫痪型。

病理
  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复制导致了病理改变,复制的速度是决定其神经毒力的重要因素。病变主要在脊髓前角、脑髓质、桥脑和中脑,开始是运动神经元的尼氏体变性,接着是核变化、细胞周围多形核及单核细胞浸润,最后被噬神经细胞破坏而消失。但并不是所有受累神经元都坏死,损伤是可逆性的,起病3~4周后,水肿、炎症消退,神经细胞功能可逐渐恢复。引起瘫痪的高危因素包括过度疲劳、剧烈运动、肌肉注射、扁桃体摘除术和遗传因素等。

北京市27年来首次发现3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隐性感染者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王思海)北京市卫生局29日发布的每周疫情透露,新疆和田地区发生脊髓灰质炎疫情后,北京市卫生部门立即开展重点摸底排查,发现3份标本疑似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经中国疾控中心检测确认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Ⅰ型)。3位感染者为和田来京就读学生,正在医院接受观察。目前北京市未发现其他病例或疫情。

    北京市发布的每周疫情通报显示,3份标本采自于8月20日之后来京就读的新疆和田地区学生。北京市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病例发生在1984年,此后,连续27年再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出现。

    针对监测发现的情况,北京市迅速将3名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的学生集中进行医学观察,采取了对重点人群进行脊灰疫苗的查漏补种,强化医疗机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等防控措施。目前,3名学生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出现脊髓灰质炎临床症状。

    据介绍,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大多数不发病,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可传染给他人。因此,对于脊髓灰质炎隐性感染者要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两次便检为阴性者即可以解除观察。目前,北京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或疫情。

    据了解,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肠道传染病,高水平的接种率能够有效阻断脊髓灰质炎的传播。北京市常住儿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居于全国前列。北京市卫生部门提醒市民,除接种疫苗外,勤洗手、勤换衣、不喝生水、注重食品卫生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重要手段。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