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林院士:快乐“帅才”

时间:2012年4月5日
来源:文汇报

编辑推荐:

初识贺林,很容易把一个词——“帅才”加到他身上。“帅才”者就贺林而言或许有两层含义,一是人长得帅,他是学生眼中风度翩翩的先生,是海外学者眼中愿放弃优厚生活待遇的“海归”……

广告
   X   

初识贺林,很容易把一个词——“帅才”加到他身上。“帅才”者就贺林而言或许有两层含义,一是人长得帅,他是学生眼中风度翩翩的先生,是海外学者眼中愿放弃优厚生活待遇的“海归”;二是有能指引方向的才能,其中一个经典故事是,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IHH基因,最终成功揭开了遗传疾病的百年之谜。30日,这位遗传学家荣膺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的殊荣。


回国带来广阔研究空间

1970年,不满17周岁的贺林进入南京化纤厂工作,因出身问题,他连“工厂大学”的门都没机会摸到,在高考恢复的1977年,在承受着恶劣的三班倒条件,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经过3个月尝试没能如愿以偿,再经过半年的努力,贺林居然考上了大学。此后,1991年他放弃了英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回国,这时他想得最多的是,换个环境能给他的遗传学研究带来什么,地广人稠的祖国给了他现成的答案——样本和中国人自己的病。


贺林敏感意识到,中国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外界交流甚少,基因比较单纯,而这为建立某些重要疾病的基因资源库提供了难得的可能。为此,他将每月3000元的“高”工资,都投在了样本采集上。贺林所在的团队已建立了拥有10万个样本数据的世界上最大精神疾病样品库,令国际同行“眼馋”不已。


药物有效性和百家姓挂钩


贺林另一为人所知的贡献是,他根据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药物也有百家姓”思想,患有同一种病的不同患者,即使吃相同药物,疗效差别也很大,而大量事实也证明,疾病的易感性有着明显的家族倾向。既然某些疾病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那么姓氏或许就能成为鉴别某人是不是会得某种遗传病的好办法,也许以后人们到医院看病,除了说明自己得了什么病外,还需说明自己姓什么。


结合国情,贺林提出“百家姓”与药物开发相关性的新思路,这个想法的提出掀起了传统医药设计上的一场变革,目前药物生产主要依据的是患病人群共性的设计思路,今后或将走向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家族或个体的遗传特征来设计的新路,即医药个体化或医药家族化。这一发展趋势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药物基因组学。


快乐科学的倡导力行者


在交大Bio-X研究院院长助理李卫东眼中,贺林能登上一个个科研高峰,取决于他宽容失败的科研态度和善于发现的独到眼光,贺林则说:“步步快半拍,为创新之源。贺林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分别坐落在小白楼和大红楼内,他解释研究院中的Bio-X中的X特指“交叉”的意思,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是生命科学与其他科学碰撞产生的火花。


虽然是个大忙人,但贺林却希望学生们能够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他说科研就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对某样事物有兴趣,组成团队一起玩,所以叫“快乐科学”。为了鼓励学生科研进取,他自掏腰包设置Bio-X奖,每年授给一位大学生或研究生。为了大家宽心与陶冶对科学的感悟,他们添置了咖啡机,在小白楼的四合院里,养了两只猫、两只鸟和5只乌龟,它们被学生的“爱心”养得白白胖胖,还有那满院子花草和走廊的稀有植物,有时共开烧烤派对,让小白楼成了交大校园一景。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想不舒心也难。


正是这样一支年轻、看似在“玩科学”的团队,却在10年间共发表300多篇SCI论文,平均每年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一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大于5,单篇最高被引用率超过300次。


休息时间对贺林来说非常宝贵,他保持着两项爱好——打乒乓球和摄影。年轻时他曾办过个人影展,而乒乓球的最好成绩是将我国一名省队队员“挑于马下”。这样的好天气,他又和学生们策划着该出去踏青烧烤了。


人物简介


贺林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生物学家。1953年7月出生于北京。199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先后担任上海生命科学中心(上海脑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室主任,200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Bio—X中心主任,2007年起同时担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不过是科研工作中的一个节拍,没想到大家这么重视,那就随便聊聊吧。”这是两年评选一次的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获得者贺林院士,面对蜂拥而至的十多家媒体,说出的第一句话。之后,他就请出七八位团队成员一道说一说,自己在一旁默默听着,很少插话。


海归回国发挥专长


十多年前加入团队的助理研究员高凌寒,犹记当年关于贺老师“未见其人、已闻其帅”的美谈,“后来得见,贺老师果然风度翩翩,气质儒雅,看上去真年轻”。近十年来,他带领着上海交大Bio-X研究团队从无到有,直到硕果累累,日日操劳;不是在评审答辩,就是在科研一线,人苍老了许多。


从南京化纤厂一名普通工人,到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得主等一连串闪耀的头衔和荣誉,贺林30年如一日地快步走在科学的“乡间小路上”,一刻未忘尽己所学解决中国人的事情。


1991年,贺林从英国佩士莱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MRC爱丁堡人类遗传研究所工作五年。在那里,有很多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接触到遗传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下定决心,带上外国妻子和女儿回到祖国,发挥科研专长,用中国人的遗传样本,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疾病。


遗传样本破解难题


为什么有的家族会得短指(趾)症?这是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近百年来作为典型案例出现在各国教材中。2000年,贺林组建交大Bio-X研究团队时发现,自己读书时教材中的科学谜团依然未解,于是带领团队开始“解题”。正当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根据自己掌握的病例库寻找致病基因时,贺林“快半拍”揭示奥秘:先是发现了A-1型短指(趾)症的基因位点,进而准确找出了致病基因,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和《自然遗传》杂志上,研究成果在世界遗传学界引起重要影响。


接下来,贺林带领团队秉承以“科学道德为准绳,步步快半拍为创新源”,发现了得到国际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症”命名、以恒齿缺失为特征的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成功地定位该致病基因,结束了中国作为遗传资源大国却从未自己发现和命名遗传病的尴尬局面;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样品库,较系统地分析了50多个候选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间的关系,发现其中10个左右是中国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证实了出生前的营养缺乏会显著增加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并结合国情特点提出“百家姓”与药物开发相关性的新思路……


“交大Bio-X研究院创立至今十多年,几乎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仅去年就在《自然》系列杂志上发表了5篇文章。”贺林说。


科学生活富有情趣


黑、白、红三色交织营造出简洁时尚的装饰风格,走进掩映在交大徐汇校区绿荫后的二层小白楼,还以为是误入现代艺术工作坊。这里就是贺林院士的科研热土——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之外的第二个Bio-X中心,名誉主任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即使节假日,也有不少学生来此查资料、做试验,一派忙碌。加大时空延伸、学科交叉是Bio-X中心的一项重要发展策略,中心不仅与长宁西郊绿地医院、中科院营养所等共建基地,贺林本人还同时出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如果耐心呆上两天,会发现出入这里的不仅有学生老师,还有2只猫、2只鸟和5只乌龟。为了让初学者体味“快乐科学”,贺林精心饲养了“科学宠物”,并在房前屋后种植绿草红花,将科学生活打扮得更有情趣。“待到跨越了从事科学的艰难和痛苦之后,就会感悟到科学充满了遐想,有一种内在美的韵律。全身心投入其中,个人的工作与科学的节拍实现同步时,那是一种非常愉快的感受。”因为在他看来,快乐和真诚的兴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永恒动力。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