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1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时间:2015年2月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1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识别肿瘤乏氧微环境的大分子光学探针研究等,其中还有一些关于国内学术研究的新闻报道。

广告
   X   

生物通报道:1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识别肿瘤乏氧微环境的大分子光学探针研究等,其中还有一些关于国内学术研究的新闻报道。

首先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洞悉小分子硫醇在生物体系中的内在功能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化学生物学),对于相关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意义重大(合成生物学)。

研究人员发现两个小分子硫醇--麦角硫因(EGT)和放线硫醇(MSH)在林可链霉菌中的相互配合精确有序地导演了含硫抗感染抗生素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麦角硫因作为载体介导了八碳糖单元的活化、转移和修饰;而放线硫醇则与麦角硫因发生硫醇交换而成为硫元素的供体。

作为位居碳、氢、氧、氮和磷之后的第六大元素,硫元素为生命所必须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系中,但是对于如何将其有效引入活性功能分子的生化机制却知之甚少。小分子硫醇通过两个罕见的S-糖苷化反应主导了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进程,不但代表了麦角硫因参与生化反应的首个范例,而且提供了一种放线硫醇依赖的硫元素引入的新模式。

这一发现显然突破了这一认知“禁锢”:小分子硫醇不但可以充当广为人知的“保护性”角色,而且可以前所未有地扮演 “建设性”的角色用于指导和参与活性功能分子的体内组装。

其次来自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识别肿瘤乏氧微环境的大分子光学探针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合成了一种专一识别肿瘤乏氧微环境的光学探针,这一光学探针基于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磷光铱配合物发展而成,探针具有近红外光发射,高度乏氧敏感性,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

利用这一探针,研究人员使用无损光学成像的手段,实现了包括小鼠肝癌,乳腺癌和人宫颈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在动物模型中的准确诊断。探针的诊断适用范围不仅包括多种原发灶肿瘤,还包括乳腺癌的淋巴转移。此外,基于癌细胞快速增值与代谢的特点,他们利用所合成的光学探针首次实现了在实体肿瘤形成之前检测和显像动物体内少量癌细胞,其检测的数量下限可低至数千个癌细胞,显示出探针极高的灵敏度。

在这一光学探针的化学结构上引入了荧光内标之后,研究人员还实现了对肿瘤乏氧微环境从定性到定量测量的跨越。因而,基于这一探针,可以通过光学成像的方法实时无损地获得肿瘤乏氧的定量信息,为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直接的帮助。这些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光学探针在肿瘤乏氧微环境的表征,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肿瘤转移的检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南京大学Nature子刊开发癌症诊断新技术

其次在新的一年里,Nature杂志也聚焦中国学术研究界,比如年初Nature就发表了中国科研领军人物的新年大计,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Lanjuan Li)等人,具体见Nature:中国科研领军人物的新年大计

还有关于学术不端事件的报道,文章指出去年NSFC收到了206条科研不端行为指控,66个可疑案例是被NSFC于2012年开始使用的剽窃监测软件所发现。经监督委员会调查证实了其中33例涉及捏造、篡改和剽窃数据,购买资助申请书以及使用虚假个人信息。

根据NSFC前主任、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Chen Yiyu)院士所说,其中有一些待定的申请被宣告无效,有4个案例被撤销了之前授予的研究经费。12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还公布了7名违纪者的姓名和他们的不道德行为。有5个案例将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发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网站上。Nature关注:中国深陷科研经费不端行为

(生物通:万纹)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