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心脑血管动脉狭窄:风险因素精准剖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时间:2025年2月10日
来源:BMC Neurology

编辑推荐:

为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ICAS)和冠状动脉狭窄(COAS)的患病情况并构建预测模型,研究人员对 5816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风险分层患者的 ICAS 和 COAS 发病风险不同,且确定了关键风险因素。该研究为临床个性化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广告
   X   

在当今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 “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脑卒中,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典型代表,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以及高致残致死率,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针对脑卒中的特效治疗手段十分有限,这使得早期预防变得至关重要。风险评估工具就像是预防道路上的 “指南针”,能帮助人们精准定位高风险人群。其中,Framingham Stroke Scale 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工具,它在预测脑卒中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ICAS)和冠状动脉狭窄(Coronary Artery Stenosis,COAS)作为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极为复杂。ICAS 在亚洲、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国人群中尤为常见,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仅约 60% ,预后情况不容乐观。COAS 同样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当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更是呈指数级上升。据 2017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40% 以上,患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人数分别约为 1300 万和 1100 万 ,这一庞大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虽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 ICAS 和 COAS 的共同潜在机制,但颅内和冠状动脉狭窄在解剖结构、遗传因素以及风险因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病变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此外,传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对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Neurology》杂志上,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来深入探究这一复杂的问题。他们选取了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就像是打开心脑血管疾病奥秘之门的 “钥匙”。研究人员收集了患者的电子病历和门诊数据,涵盖了影像学资料、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以及实验室指标等多方面信息,可谓是事无巨细。同时,利用 CT 血管造影(CTA)技术对患者的头颈部和冠状动脉进行检查,就像给患者的血管做了一次 “高清透视”,以确定动脉狭窄的程度。之后,运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各种因素与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抽丝剥茧,找出关键所在。

研究结果令人眼前一亮。在纳入研究的 5816 例患者中,双动脉狭窄的患者有 2258 例(38.8%),单 ICAS 患者 399 例(6.8%) ,单 COAS 患者 3159 例(54.3%)。不同风险分层的患者,其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差异显著。随着风险等级的升高,单纯 ICAS 和 COAS 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例如,在中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的对比中,中风险组发生 ICAS 的优势比为 0.471(95% CI:0.351 - 0.633,p<0.001) ;在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的对比中,高风险组发生 ICAS 的优势比为 0.279(95% CI:0.178 - 0.437,p<0.001) 。同样,冠状动脉狭窄在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的发生优势比也呈现出类似的下降趋势。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双动脉狭窄组患者年龄最大,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患病率较高;单 ICAS 组患者的高血脂患病率最高,且有既往脑卒中病史的比例较大;单 COAS 组患者则相对年轻,BMI 较高,但其他风险因素较少。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了高血脂、糖尿病、颈动脉狭窄和吸烟等是动脉狭窄的主要风险因素。

此外,研究人员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识别双动脉狭窄病例方面展现出了较高的准确性,其 AUC 值达到了 0.8562。这意味着该模型就像一个精准的 “探测器”,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双动脉狭窄的发生。然而,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仍有待进一步优化。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更是意义非凡。该研究明确了 ICAS 和 COAS 的主要风险因素存在差异,ICAS 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高血脂、脑卒中病史、颈动脉狭窄、高龄和 D - 二聚体水平升高等;而 COAS 则更多地受到肥胖、饮酒和肾功能的影响。双动脉狭窄患者往往伴随着更为复杂的全身变化,风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的风险。

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他们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例如,对于高血脂、糖尿病等风险因素较高的患者,医生可以提前进行干预,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手段,降低动脉狭窄的发生风险。同时,该研究也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未来需要开展更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深入探索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就像一座灯塔,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对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