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机械通气患者的 “自我观察” 之旅:深度解析 ICU 体验

时间:2025年3月9日
来源:Critical Care

编辑推荐:

为深入了解 ICU 机械通气(MV)患者体验,研究人员进行元合成分析,发现患者是自身生活的观察者。

广告
   X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里,机械通气(MV)是帮助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患者在 MV 过程中保持清醒,他们在这段特殊时期的体验逐渐受到关注。过往研究发现,患者对 MV 和撤机过程的感受会影响 MV 时长和撤机效果 ,例如认知改变(如谵妄)会影响撤机时间,心理困扰、焦虑等负面情绪也与自主呼吸试验结果和撤机成功率相关。但目前,人们对 ICU 患者在 MV 期间的生活体验仍缺乏深入理解。已有的相关元合成研究存在分析不够深入、研究范围受限等问题,无法全面呈现患者的真实经历。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 Witten/Herdecke 大学、Deggendorf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等机构的 Fritz Sterr、Mareike Hechinger 等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机械通气患者体验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ritical Care》杂志上,为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人员采用了系统评价和元合成的方法。首先,他们按照 PICo(Population, Phenomenon of Interest, Context)框架制定研究问题和纳入标准,确定了研究对象为接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成年患者,研究现象为患者在 MV 期间的体验,研究背景为急性护理医院 ICU 的整个治疗过程。接着,他们在 Medline、CINAHL、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并通过手工检索和引文追踪补充相关文献。筛选文献时,由两位评审员独立进行标题、摘要和全文筛选,若有分歧则由第三位评审员介入。对于纳入研究,使用 Critical Appraisal Skills Programme(CASP)工具评估质量,并提取作者、发表年份、国家、研究目的等信息。在数据分析阶段,运用 MAXQDA 软件,通过初始编码、轴向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

研究结果主要围绕患者作为自身生活观察者这一核心现象展开,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 渴望稳定的现实图景:患者在 MV 过程中,意识逐渐恢复,开始留意自身状况的变化,如身体的限制、环境的陌生等。他们努力理解这些变化,试图构建一个稳定的现实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经历从意识到误解自身状况,到逐渐认清现实的阶段,包括对 ICU 环境、呼吸机支持、身体形象改变等方面的感知。同时,患者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各种情绪和身体感觉,并尝试从这些复杂的体验中寻找意义,努力理解自己的处境。
  • 产生各种情境特定需求:基于对自身状况的感知,患者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生理上,他们需要基本的护理,如口腔护理、饮水进食、舒适睡眠等;心理上,渴望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期望医护人员能给予详细且逐步的信息;在个人完整性方面,患者希望参与决策、拥有隐私,恢复正常生活;在社会互动方面,患者不仅需要与医护人员交流,更期待家人和朋友的探访,他们认为家人的陪伴能给予希望和力量。
  • 寻找应对策略:面对复杂的感知和多样的需求,患者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有时,他们只能独自在内心应对各种刺激和情绪,如面对医护人员的交谈、时间的流逝等。为满足自身需求,患者会主动尝试一些策略,如自己调整设备、配合医护工作等,也会接受来自医护人员和亲属的帮助。在采取策略后,患者会对这些策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时间、干预效果等。最终,患者会根据这些经历调整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知,建立新的现实图景。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此次研究通过系统的方法筛选了 2563 篇文献,最终纳入 20 项研究,深入剖析了患者在 MV 期间的体验,这是以往研究未充分做到的。但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仅纳入了英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的研究,可能遗漏其他语言的重要成果;纳入研究的数据收集和评估方法存在差异,可能影响结果的一致性。尽管如此,该研究明确了患者在 MV 期间的复杂体验,强调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互动、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医护人员应更加关注患者的感知和需求,利用 ICU 日记等工具,帮助患者填补记忆空白,促进心理恢复,为患者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护理,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预后。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