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JAK-STAT信号通路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双重作用,聚焦于JAK家族激酶(JAK1/2/3/TYK2)突变驱动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MPN)和免疫疾病。作者详细解析了该通路的分子机制、负调控因子(SOCS/PTPs/PIAS)、致癌突变(如JAK2V617F)的致病机理,以及JAK抑制剂(如ruxolitinib)的临床应用挑战。特别强调了恶性JAK信号通过表观遗传修饰(H3Y41磷酸化)、代谢重编程和微环境重塑促进疾病进展的创新发现,为靶向治疗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JAK-STAT信号通路作为细胞通讯的核心枢纽,通过Janus激酶(JAK1/2/3/TYK2)和STAT转录因子的级联反应,调控免疫应答、细胞增殖和分化。当配体与I/II型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后,JAK发生自磷酸化并激活STAT蛋白,后者二聚化入核调节基因表达。生理状态下,该通路受SOCS蛋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等负调控;而获得性突变(如JAK2V617F)会导致组成型激活,驱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和免疫疾病的发生。
JAK蛋白包含FERM结构域、假激酶域(PK)和C端催化域。近期JAK1全长结构解析揭示,PK域突变(如JAK2V617F)通过增强二聚化界面互补性,实现细胞因子非依赖性激活。STAT蛋白通过SH2域识别受体磷酸化酪氨酸,经JAK磷酸化后形成同源/异源二聚体,通过核定位信号(NLS)入核调控靶基因(如BCL-2家族、细胞周期蛋白)。负调控方面,SOCS1直接结合JAK激活环,SOCS3竞争性阻断STAT招募,而PIAS蛋白则抑制STAT-DNA结合。
JAK2V617F是MPN最常见驱动突变,见于9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0%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该突变导致STAT5持续激活,促进红细胞过度增殖;而STAT1缺失会偏向巨核系分化。其他重要突变包括:
FDA/EMA已批准多种JAK抑制剂:
JAK2突变克隆通过整合素(VLA-4/β2)激活促进血小板粘附,增加血栓风险。骨髓纤维化源于恶性巨核细胞分泌TGF-β,激活间充质干细胞胶原沉积。克隆性造血(CHIP)患者中,JAK2突变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OR=17.65)和急性肾损伤风险,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相关。
当前JAK抑制剂面临克隆进化(如ASXL1共突变选择)、炎症反弹等难题。联合靶向表观遗传(pelabresib)、凋亡通路(navitoclax)或免疫检查点(PD-1)可能突破治疗瓶颈。未来需开发特异性降解剂(如PROTAC)以区分生理与病理JAK信号,同时探索基因编辑策略根治早期克隆病变。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