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呼肠孤病毒 II 型利用自噬小体形成病毒质并引发亚临床持续感染的机制研究及意义

时间:2025年4月3日
来源:Journal of Vir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聚焦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II 型。研究发现 GCRV-II 感染诱导病毒质形成,非结构蛋白 NS79 起关键作用。其病毒质为膜性结构,无液滴样特性,且利用自噬小体完成病毒组装、逃避宿主免疫,实现亚临床持续感染与传播,为防控该病毒提供重要依据。

广告
   X   

### 草鱼呼肠孤病毒 II 型(GCRV-II)的研究背景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中国淡水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 年其产量高达 590 万吨,为渔业经济贡献显著。然而,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引发的草鱼出血病严重威胁着草鱼养殖业。GCRV 属于Aquareovirus属、Spinareoviridae科,依据基因组条带模式和序列差异可分为三个基因型,其中 GCRV-II 是中国流行的主要毒株。
GCRV-II 在不同宿主细胞中的感染表现独特,在 CIK 细胞中不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但却能导致一岁鱼超过 80% 的死亡率,相比之下,I 型和 III 型 GCRV 在 CIK 细胞中会引发明显的 CPE,在草鱼中仅诱导轻度出血性疾病和较低死亡率,这些差异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

在病毒复制和组装方面,Spinareoviridae科病毒通常在细胞质内的病毒质(viroplasm)中进行,病毒质是包含宿主和病毒成分的无膜结构,对病毒形态发生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部分呼肠孤病毒的病毒质具有液滴样特性,通过液 - 液相分离(LLPS)形成,且这种特性对病毒的基因组复制、病毒粒子组装以及逃避宿主免疫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中国主要流行的 GCRV-II,其病毒质的形成机制以及在感染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清楚,探究这些问题对了解 GCRV-II 的致病机制、防控该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GCRV-II 感染诱导病毒质形成


为研究 GCRV-II 感染过程中病毒质的形成情况,研究人员对感染 GCRV-II 的草鱼进行实验。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在感染鱼的肾脏和肠道样本细胞质中,可观察到球状或点状结构,这些结构与其他呼肠孤病毒感染细胞后形成的病毒质相似,而在未感染的对照鱼样本中则未出现。体外实验中,用 GCRV-II 感染 GCO 细胞,同样在细胞质中观察到类似结构。

研究还发现,非结构蛋白 NS38 在 GCRV-II 感染时会形成类似病毒质的结构(VLSs)。当转染 EGFP 或 mCherry 标记的 NS38 质粒到 GCO 细胞后,在无 GCRV-II 感染时,NS38 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感染后,则形成球状结构。这些结果有力地证明了 GCRV-II 感染能够诱导病毒质的形成。

NS79 负责 GCRV-II 病毒质的形成


在探究负责 GCRV-II 病毒质形成的蛋白时,研究人员关注到非结构蛋白 NS79,它是 GCRV-I 中 NS80 以及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R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中 σNS 的同源蛋白,后两者是病毒质形成的关键蛋白。

实验中,将 EGFP 标记的病毒蛋白转染到细胞内,发现 NS79-EGFP 在体外能形成类似病毒质的球状包含结构(VLSs)。而其他蛋白,如 VP4-EGFP 和 VP41-EGFP 则在细胞核周边形成不规则聚集结构,其余蛋白均匀分布在细胞质或整个细胞中。

进一步将 NS79-EGFP 与其他 mCherry 标记的病毒蛋白共转染,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除 VP4 和 VP41 外,大多数蛋白都能与 NS79-EGFP 形成的 VLSs 共聚集。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确定 NS79 是负责 GCRV-II 病毒质形成的关键蛋白。

GCRV-II 病毒质缺乏液滴样特性


以往研究表明,呼肠孤病毒的病毒质具有高度动态的液滴样特性。为探究 GCRV-II 病毒质是否具有类似性质,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以 NS38 为 GCRV-II 病毒质的标记,通过活细胞成像观察发现,在感染后 6 小时和 12 小时,GCRV-II 病毒质在 15 分钟内未发生融合和分裂事件,而作为对照的 GCRV-I 病毒质在相同时间点分别发生了两次和四次融合事件。

荧光漂白恢复(FRAP)实验结果显示,GCRV-I 病毒质在漂白后 15 秒内荧光信号迅速恢复,不到 1 分钟就能恢复到接近原始强度的 100%,而 GCRV-II 病毒质在 5 分钟内荧光信号恢复不超过初始强度的 40%。

用 4% 的 1,6 - 己二醇(1,6-HD)处理感染细胞,1,6-HD 通常用于溶解通过 LLPS 形成的组装体。结果发现,GCRV-II 病毒质的荧光信号在处理后 10 多分钟不受影响,而 GCRV-I 病毒质的荧光信号在处理 10 分钟后显著降低甚至几乎完全消失。

此外,对负责 GCRV-II 病毒质形成的 NS79 进行研究,发现其也不具备 LLPS 特性。综合这些实验结果,充分证明 GCRV-II 病毒质缺乏液滴样特性。

GCRV-II 病毒质是膜结合结构


传统认知中,呼肠孤病毒的病毒质是无膜结构,这与它们的液滴样特性密切相关。但 GCRV-II 病毒质是否也是无膜结构尚不清楚。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显示,GCRV-II 病毒质被膜清晰包裹,内部的病毒粒子排列有序,同时还发现一些细胞质成分或细胞器也被包裹在膜内。而 GCRV-I 病毒质则是无膜结构,与其他膜结合的细胞器明显不同,且内部没有细胞质成分或细胞器。

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实验验证,用 Triton X-100 或洋地黄皂苷(digitonin)处理感染细胞,Triton X-100 可通透细胞膜和内部膜,digitonin 仅通透细胞膜而不通透细胞内膜。结果显示,GCRV-I 病毒质在两种处理方式下都能被检测到,而 GCRV-II 病毒质仅在 Triton X-100 处理的细胞中可见,在 digitonin 处理的细胞中难以检测到。这些结果有力地证实了 GCRV-II 病毒质是膜结合结构,与 GCRV-I 病毒质有显著区别。

GCRV-II 感染诱导自噬和自噬小体形成


鉴于 GCRV-II 病毒质被膜包裹,且内部含有病毒粒子和细胞质成分或细胞器,这些特征与自噬小体相似,研究人员推测 GCRV-II 感染可能诱导自噬和自噬小体形成。

实验结果显示,感染 GCRV-II 的草鱼,其肠道和肾脏样本中多个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10、ATG12、LC3B、Beclin-1 和 P6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鱼。免疫荧光实验中,LC3B 在感染鱼样本中呈现点状分布,而在对照鱼中均匀分布。转染 EGFP 或 mCherry 标记的 LC3B 到 GCO 细胞后,感染 GCRV-II 的细胞中,LC3B 荧光也呈现点状,而未感染细胞中则均匀分布。TEM 分析发现,感染鱼的肾脏样本中有大量自噬小体样囊泡,且许多 GCRV 病毒粒子被这些囊泡包裹,对照鱼样本中则很难检测到。定量分析表明,感染组中 LC3B 点状结构和自噬小体样囊泡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 GCRV-II 感染能够诱导自噬和自噬小体形成。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自噬通量进行了研究。自噬适配器 SQSTM1/p62 是评估自噬通量的指标,它能靶向特定货物进行自噬,并通过自噬 - 溶酶体途径特异性降解。Western blotting 分析显示,GCRV-II 感染后,LC3B-II 蛋白水平显著增加,表明自噬被激活,但 p62 蛋白水平并未下降,且溶酶体相关膜蛋白 2(Lamp2)的表达水平也未增加。利用 pCMV-mCherry-GFP-LC3B 质粒检测自噬通量,发现感染 GCRV-II 的细胞中,GFP 和 mCherry 点状信号都能观察到,这表明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被阻断,即自噬通量受到抑制。

GCRV-II 利用自噬小体进行病毒质形成和病毒粒子组装


为探究 GCRV-II 是否利用病毒诱导的自噬小体进行病毒质形成和病毒粒子组装,研究人员进行了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实验。

免疫荧光实验中,用 LC3B 和 GCRV-II 的 NS79、VP4 或 dsRNA 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NS79、VP4 或 dsRNA 抗体标记的病毒质与 LC3B 标记的自噬小体明显共定位。将 NS38-EGFP 与 LC3B-mCherry 共转染到 GCO 细胞后,感染 GCRV-II 时,NS38-EGFP 形成的 VLSs 与 LC3B-mCherry 标记的自噬小体共聚集。

免疫电镜实验进一步证实,感染 GCRV-II 的肾脏样本中,含有病毒粒子的膜性囊泡能被 LC3B 抗体特异性标记,表明这些囊泡就是自噬小体。同时,这些囊泡还能与 GCRV-II 的 VP4 抗体和 dsRNA 抗体发生反应,说明 GCRV-II 在自噬小体中进行复制和组装。而对照肾脏样本与这些抗体均无反应。综合这些结果,表明 GCRV-II 利用自噬小体进行病毒质形成和病毒粒子组装。

GCRV-II 利用自噬小体建立亚临床持续感染


先前研究表明 GCRV-II 能在草鱼脑组织中建立亚临床持续感染(又称潜伏感染)。为深入探究其分子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有或无 GCRV 暴露史的草鱼,对其肾脏和脑组织进行分析。

RT-PCR 检测发现,有 GCRV-II 暴露史的部分鱼体内能扩增出特异性病毒条带,而无暴露史的鱼则没有,这表明存在亚临床持续的 GCRV-II 感染。从外观上看,亚临床持续感染鱼和对照鱼体表均无出血症状,肾脏组织学切片分析也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但感染鱼的脑组织出现了如脑基质疏松和细胞坏死等病理变化。

TEM 分析显示,亚临床持续感染鱼的脑组织中有大量 GCRV-II 病毒粒子,且这些病毒粒子被自噬小体样囊泡包裹,对照鱼脑组织中则未发现病毒粒子。进一步分析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感染鱼和未暴露鱼之间,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 和 IRF7)以及干扰素(IFN1 和 IFN3)的 mRNA 表达水平和 IRF3、IRF7 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强烈表明,GCRV-II 利用自噬小体建立亚临床持续感染,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

GCRV-II 利用自噬小体进行非裂解性释放和传播


研究人员发现,GCRV-I 感染 CIK 细胞会诱导明显的 CPE,而 GCRV-II 感染则不会。RT-PCR 检测证实 GCRV-II 成功感染了细胞,收集 GCRV-II 感染细胞的上清液感染草鱼,导致超过 70% 的鱼死亡并出现典型出血症状,而对照上清液则无此现象,这表明 GCRV-II 感染细胞后存在非裂解性释放子代病毒的情况。

为研究自噬在 GCRV-II 非裂解性释放中的作用,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或自噬抑制剂 3 - 甲基腺嘌呤(3-MA)处理感染细胞,结果发现 Rapa 处理增加了上清液中 GCRV-II 的拷贝数,3-MA 处理则相反,但两种处理均未促进细胞病变效应。

TEM 分析感染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和鱼肾脏样本发现,含有病毒粒子的自噬小体出现在细胞膜周边、与细胞膜融合或位于细胞外,在肾脏细胞间的连接区域也能观察到。这表明 GCRV-II 可能利用自噬小体作为载体,克服细胞膜屏障,实现非裂解性释放和病毒传播,这也可能是其在培养细胞中不诱导 CPE 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论


本研究全面揭示了 GCRV-II 病毒质的形成机制及其在感染过程中的功能。GCRV-II 感染诱导形成的病毒质为膜性结构,缺乏液滴样特性,病毒质形成和病毒粒子组装发生在其诱导的自噬小体中。此外,GCRV-II 还利用自噬小体进行亚临床持续感染、非裂解性释放和病毒传播。这些发现表明 GCRV-II 的感染机制与 GCRV-I 及其他动物呼肠孤病毒不同,为防控该病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防治策略,保护草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