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胎蛋白(AFP)对早期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5年4月11日
来源: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编辑推荐:

为探究高甲胎蛋白(AFP>1,000ng/ml)及相关因素对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0 期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LR)术后生存的影响,研究人员对 223 例患者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高低 AFP 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相当,AFP 不是预后预测指标,这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广告
   X   

在全球范围内,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极为常见且致命的恶性疾病。在亚洲地区,由于乙肝和丙肝感染的高流行,使得 HCC 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 HCC 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它不仅能通过影响 T 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削弱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让免疫系统在对抗癌症时 “战斗力” 下降;还在 HCC 的生长、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促进癌细胞的抗凋亡活性、刺激肿瘤血管生成等。而且,在肝移植领域,AFP 水平对于预测肿瘤复发具有重要价值,当血清 AFP 超过 1,000 ng/ml 时,更是引起了医学界的特别关注,被认为可能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然而,以往的研究中患者组成和肿瘤分期存在较大差异,使得 AFP 在早期 HCC 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 HCC 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此时,精准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医患双方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台湾长庚纪念医院(Chang-Gung Memorial Hospital)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旨在探究极高 AFP 水平对 BCLC 0 期 HCC 患者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Liver Resection,LR)后临床结局的潜在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上,为 HCC 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人员开展这项研究时,采用了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他们从 2002 年 5 月至 2012 年 12 月期间,在长庚纪念医院接受肝切除术的 1518 例经病理确诊的 HCC 成年患者中,筛选出 223 例 BCLC 0 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数据收集方面,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炎状态、肝功能分级(Child-Turcotte-Pugh,CTP)、血清学指标(如总胆红素、白蛋白、AFP 等)、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ndocyanine Green Clearance Test,ICG)结果、血小板计数等术前信息,同时还包括手术和病理参数,如肿瘤直径、肝硬化情况、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等。在术后,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密切监测血清 AFP 水平变化、肿瘤复发情况等,以此来评估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研究结果如下:

  1. 高低 AFP 组患者特征比较:研究发现,低 AFP 组(AFP<1,000ng/ml,n=200)和高 AFP 组(AFP≥1,000ng/ml,n=23)在患者性别、CTP 评分、NLR、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ICG-R15 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不过,低 AFP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高 AFP 组,但两组中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比例相似。在手术和病理特征方面,两组的主要肝切除术比例、最大肿瘤大小、手术切缘、肿瘤脂肪变百分比、肝硬化、肿瘤包膜侵犯、微血管侵犯、组织学分级、HAI 评分等也都相近。
  2. 高低 AFP 组临床结局比较:术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 AFP 值下降至相似水平。在中位随访期 99.0 个月内,低 AFP 组和高 AFP 组的累积疾病复发率分别为 57.5% 和 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 AFP 组患者 1、3、5 年 DFS 率分别为 86.8%、71.8%、59.5%,高 AFP 组为 87.0%、73.9%、64.3%;两组 1、3、5 年 OS 率分别为 97.0%、91.4%、85.6% 和 95.7%、91.3%、8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 AFP 值分层分析后发现,不同 AFP 分层患者的 DFS 和 OS 曲线相似。
  3. 复发模式:在 127 例复发患者中,低 AFP 组和高 AFP 组的肝外复发率分别为 7.0% 和 8.3%,差异不显著。几乎一半的患者出现肝内多发复发,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此外,依据米兰标准评估,两组中超出米兰标准(Disease Beyond Milan Criteria,DBMC)的患者比例也无统计学差异。
  4. 影响 DFS 的预后因素:通过 Cox 回归分析发现,在单因素分析中,ICG-R15、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HAI 评分与术后 HCC 复发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ICG-R15、肝硬化、HAI 评分仍是影响术后 HCC 复发的重要因素。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表明在 BCLC 0 期 HCC 患者中,高 AFP 水平并不能区分不同的复发风险,不是选择肝切除术患者的合适标准,也不能作为预测该阶段患者预后的指标。研究还发现,肝硬化相关因素(ICG R-15、肝硬化和 HAI 评分)与术后 HCC 复发密切相关。背景肝硬化是肝切除术后复发的重要致癌因素,会进一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在治疗前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不过,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未评估其他肿瘤标志物等。但总体而言,该研究为早期 HCC 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预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推动 HCC 治疗领域的发展。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