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化疗免疫治疗(Chemoimmunotherapy)的协同机制与临床转化价值。通过化疗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释放肿瘤抗原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重塑肿瘤微环境(TME),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显著提升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阴性乳腺癌(TNBC)等疗效。KEYNOTE-189等临床试验证实其延长总生存期(OS),未来需优化生物标志物(如TMB、PD-L1+)和纳米递药系统。
化疗药物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释放肿瘤相关抗原(TAA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激活树突状细胞(DCs)并启动T细胞应答。同时,化疗可清除免疫抑制性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重塑肿瘤微环境(TME)以增强CD8+ T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如PD-1抗体则解除T细胞耗竭,形成"化疗破壁-免疫追杀"的级联反应。
KEYNOTE-189试验显示,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培美曲塞/铂类使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延长至22个月。IMpassion130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使三阴性乳腺癌(TNBC)PD-L1+人群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0%。这些成果证实协同策略可突破传统化疗疗效瓶颈。
肿瘤突变负荷(TMB)高负荷患者更易从ICIs中获益,而PD-L1表达水平可预测响应率。最新研究发现,TME中三级淋巴结构(TLS)的形成与疗效正相关。基于循环肿瘤DNA(ctDNA)的动态监测技术正在革新疗效评估
剂量时序优化是核心难题——序贯给药可能增强免疫启动,但同步给药更利于微环境调控。纳米载体(如脂质体阿霉素)可靶向递送药物至肿瘤,减少骨髓抑制毒性。针对耐药机制(N-γ通路缺失)的联合用药方案正在探索中。
个体化新抗原疫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双特异性抗体(如PD-1/TGF-β双抗)可同时阻断免疫抑制通路。人工智能模型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转录组/表观组)预测最佳联合方案,推动精准治疗进入新纪元。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