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癌症治疗中药物耐药性问题,开发了NCC/CTAB/FA/Quercetin纳米颗粒系统,通过DLS、FESEM、FTIR等技术证实其388.7 nm粒径和81.17%包封率,在AGS和A2780细胞中分别显示3.2μg/mL和16.04μg/mL的IC50值,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证实其剂量依赖性诱导凋亡作用,同时展现151.65μg/mL(ABTS)和349.54μg/mL(DPPH)的抗氧化活性,为克服肿瘤耐药性提供了新型靶向递送策略。
癌症治疗领域长期面临药物耐药性和全身毒性的双重挑战,传统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对正常组织造成严重损伤。更棘手的是,肿瘤细胞通过TP53、BRCA等基因突变可产生多重耐药机制,如抑制凋亡、激活生存信号通路等,这使得卵巢癌A2780和胃癌AGS等细胞系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天然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虽具有调控ROS代谢、诱导凋亡等抗癌潜力,但其水溶性差(<1μg/mL)、生物利用度低(<2%)等缺陷严重限制了临床应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来自伊朗的研究团队在《BMC Biotechnology》发表创新性研究,通过将槲皮素与纳米晶纤维素(NCC)、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叶酸(FA)共价结合,构建了新型靶向纳米递送系统。研究采用动态光散射(DLS)分析粒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形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验证化学结构,并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评估了该系统的抗癌效能。
材料与方法部分显示,研究通过硫酸酸解法从微晶纤维素制备NCC,经CTAB功能化后负载槲皮素,最后通过EDC/NHS活化连接FA。细胞实验采用AGS(胃癌)、A2780(卵巢癌)和HDF(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三系模型,通过标准培养条件进行毒性测试。关键技术包括:DLS测定纳米颗粒Zeta电位(-27.05 mV)和粒径分布(PDI=0.33);MTT法计算半数抑制浓度;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凋亡率;qPCR分析Caspase 8、TNF-α等基因表达;ABTS/DPPH法评价抗氧化活性。
结果部分揭示多项重要发现:
讨论部分强调,该研究首次将NCC的载体优势(生物相容性)、CTAB的增溶特性与FA的靶向功能相结合,通过EPR效应和叶酸受体介导内吞实现肿瘤特异性蓄积。相较于既往报道的PLGA或脂质体载体,本系统在卵巢癌模型中的疗效提升3倍(IC50从50μM降至16μg/mL),且pH响应性释放特性可减少全身毒性。研究局限性在于未开展体内实验验证靶向效率,且未检测长期稳定性数据。
该成果为克服肿瘤耐药性提供了创新思路:通过纳米技术改善槲皮素递送效率,同时利用其固有抗氧化特性缓解肿瘤微环境氧化应激。未来研究可拓展至其他过表达叶酸受体的肿瘤类型(如三阴性乳腺癌),并探索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策略。这种基于天然产物的纳米平台,在个性化癌症治疗领域展现出重要转化潜力。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