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老年人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其中股骨颈骨折成为困扰老年群体的一大难题。它常被称为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多数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差、骨质疏松严重,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成为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相较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愈发普及。然而,老年患者手术风险高、死亡率高,这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较大压力。因此,明确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死亡风险因素,对提高术后生存率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 908 医院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回顾性分析了 2015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的 80 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长达 5 年的随访,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杂志上。
研究人员开展此项研究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临床及影像数据,这些患者均为年龄≥65 岁、单侧股骨颈骨折且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并完成 5 年以上随访的老年人。然后,利用 SPSS 2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分类数据采用n(%)表示并进行χ2检验,连续数据以(均值 ± 标准差)表示并进行 t 检验,通过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评估累积生存率,用 log-rank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以确定独立死亡风险因素。
研究结果如下:
- 五年死亡率和生存曲线:80 例患者中,38 例(47.5%)在随访期内死亡。术后第一年死亡 8 例(21%),第二年 9 例(24%),第三年 7 例(18%),第四年 9 例(24%),第五年 5 例(13%)。通过 Kaplan-Meier 方法分析得出,术后五年生存率为 52.5%。
- 关键因素生存曲线比较:经 Kaplan-Meier 分析发现,年龄≥75 岁、骨折前卧床、有心血管合并症以及不稳定骨折(Garden III 和 IV 型)的患者生存率显著更低(p<0.05)。这些因素与老年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
- 临床特征:80 例患者中男性 36 例,女性 44 例,年龄 65 - 92 岁(平均年龄:77.04±6.95 岁),BMI 范围为 16.6 - 25.6kg/m2(平均 BMI:19.55±2.25 kg/m2),随访期 5.17 - 8.91 年(平均:6.74±1.06 年)。多数死亡发生在术后前两年,主要死因是心血管并发症和感染。
- 死亡风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折前活动能力、BMI、心血管疾病、骨折类型等因素与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性别、术中手术时间、麻醉方式、骨折侧别、术中失血和住院时长等因素无显著差异(P>0.05)。
-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年龄、骨折前活动能力、心血管合并症和骨折类型被确定为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高龄、骨折前活动能力有限、心血管合并症和不稳定骨折显著增加了老年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死亡风险。这意味着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这些高风险因素进行干预十分必要。例如,术前优化心血管功能,通过药物治疗改善心血管功能、调整水电解质失衡,并采用长期规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鼓励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卧床时间,降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数据缺失或不准确的问题,样本仅包含 65 岁及以上患者,限制了结果的普遍性,且 BMI 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的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样本量有限有关。未来研究可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增加样本量,尤其是关注体重过轻患者,并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进行对比,以更全面地评估手术效果和风险,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该研究明确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死亡风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老年骨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