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珊瑚属辅助基因流增强热耐受性的跨代评估:幼虫、幼体与成体的三阶段表型研究

时间:2025年4月22日
来源:Biological Conservation

编辑推荐:

为应对珊瑚白化危机,澳大利亚研究团队通过辅助基因流(AGF)技术,对Acropora kenti等三种珊瑚进行跨区域杂交,结合热耐受性共生藻(Durusdinium trenchii等)接种,发现AGF可提升部分珊瑚幼体热存活率(最高115%),但存在物种和发育阶段特异性。该研究为珊瑚礁气候适应性修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广告
   X   

珊瑚礁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过去30年间,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频率显著增加,预计到2050年海洋温度将达到每年触发白化的阈值。大堡礁在过去50年因海水变暖、棘冠海星捕食和飓风等因素,珊瑚覆盖率已大幅下降。这种危机促使科学家探索创新性保护策略,其中辅助基因流(AGF)技术被认为可能通过加速珊瑚适应过程来增强其热耐受性。然而,该技术在不同珊瑚物种和生命阶段的适用性仍存在重大知识空白。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的研究团队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发表重要研究,通过多物种、多生命阶段的系统性实验,评估了AGF对三种珊瑚热耐受性的增强效果。研究选取大堡礁南北温度梯度分布的Acropora kenti、A. hyacinthus和Goniastrea retiformis三种珊瑚,采用区域间杂交策略,结合三种热耐受型共生藻接种,全面检测了幼虫、幼体和成体在32°C和35.5°C高温下的存活率、生长状况、白化程度及光系统II有效量子产量(YII)等关键指标。

研究采用多项关键技术方法:1)基于遥感数据和繁殖实验预测模型筛选热耐受亲本;2)建立跨区域杂交体系(北部与中部珊瑚杂交);3)幼虫和幼体分别进行35.5°C(61小时)和32°C(31天)热应激实验;4)接种三种共生藻处理:Durusdinium trenchii(D1a)、热进化Cladocopium goreaui(SS)和北部礁沉积物野生共生藻;5)使用脉冲振幅调制(PAM)荧光测定光合效率;6)采用贝叶斯层次模型进行生存分析。

研究结果呈现多个重要发现:

  1. 成体珊瑚热耐受性方面,G. retiformis表现出最高的基础热耐受性(89.1%存活率),而A. hyacinthus最敏感(56.4%存活率)。值得注意的是,来自Palms的A. kenti在32°C下存活率反而高于对照组(100% vs 82%),显示出独特的适应特征。

  2. 幼虫阶段热应激结果显示,北部区域内A. kenti幼虫比中部对照组存活率高54%,区域间杂交幼虫优势更显著(115%)。特别是JEWxDAV组合幼虫存活率比中部对照组高176%。然而A. hyacinthus幼虫未显示类似的AGF优势,暗示物种特异性响应。

  3. 幼体阶段发现,A. kenti北部区域内幼体存活优势为59%,区域间杂交幼体为38%。共生藻处理虽不影响存活率,但显著影响生长和光合效率:D1a处理幼体在32°C下比SS和野生型大0.07mm和0.06mm,且YII值分别高8.7%和19.7%。

  4. 跨代和跨生命阶段相关性分析揭示,亲本与后代热耐受性无显著正相关,甚至在某些物种(A. kenti和G. retiformis)中呈负相关。家族遗传背景对幼虫存活的解释度高达97.6%(A. kenti)和98.6%(A. hyacinthus),但在幼体阶段降至7%和61.6%,显示热耐受遗传的发育阶段特异性。

讨论部分强调,该研究首次系统证实AGF效果具有显著的物种和发育阶段依赖性。虽然A. kenti和G. retiformis显示出良好的AGF潜力,但A. hyacinthus的复杂响应提示需要物种特异性策略。研究还创新性地发现北部礁沉积物来源的野生共生藻可提供与实验室进化藻类相当的热保护,这为珊瑚修复提供了更经济的共生藻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幼体阶段获得的热耐受性不一定持续到成体阶段,这对AGF的长期有效性提出重要考量。

这项研究为珊瑚礁气候适应性管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1)证实AGF可作为部分珊瑚物种的气候适应工具;2)强调必须考虑物种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响应;3)揭示野生共生藻资源的应用潜力;4)提出亲本选择需结合种群遗传学评估。这些发现将直接指导大堡礁等濒危生态系统的修复实践,同时为其他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物种保护提供借鉴范式。随着全球变暖持续,此类干预性保护策略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