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综述系统分析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接受抗补体治疗(如抗C5药物ravulizumab、crovalimab,近端补体抑制剂pegcetacoplan、iptacopan等)时突破性溶血(BTH)的发生率(6个月10-15% vs. <5%)、诱因(50%为感染)及管理策略(输血/调整给药方案),强调治疗依从性与抗凝预防对降低BTH相关血栓风险的重要性。
突破性溶血的定义与背景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由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罕见血液疾病,其特征是血管内溶血、血栓形成和骨髓衰竭。抗补体疗法如抗C5单抗(eculizumab/ravulizumab)和近端补体抑制剂(pegcetacoplan、iptacopan)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突破性溶血(BTH)——即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溶血急性加重——仍是临床挑战。
BTH的流行病学特征
根据III期临床试验数据,BTH发生率因药物作用靶点不同而异:
BTH的诱因与临床管理
约50%的BTH事件与补体放大条件相关,其中感染是最常见诱因。临床处理策略包括:
未来方向
提高治疗依从性、优化给药间隔(如ravulizumab的8周方案)及医患教育是减少BTH的关键。此外,针对补体级联不同靶点的联合疗法(如C3+C5抑制)可能进一步降低BTH风险,需更多长期随访数据验证。
(注:全文基于现有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证据,未引用具体文献与图表编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