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壳聚糖包封的脂质纳米囊泡在治疗应用和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5年4月22日
来源:Carbohydrate Polymer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编辑推荐:

本文综述了壳聚糖修饰的脂质纳米囊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等优点,其修饰的脂质纳米囊泡能增强稳定性、提高药物递送能力。文章探讨了其多种应用途径、修饰策略及面临的挑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全面参考。

广告
   X   

1. 引言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潜力巨大,其具备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非毒性等特点,可单独或组合应用。壳聚糖是一种源于甲壳素的生物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低毒性和抗菌性等优势,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等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不过,其有限的机械性能和溶解性限制了应用,需要对其进行化学修饰。

2. 壳聚糖的来源和提取方法


壳聚糖由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得到,主要来源于虾蟹壳。虾壳因高分子量、高脱乙酰度和高溶解度,被视为提取壳聚糖的最佳海鲜废弃物来源。提取过程包括脱矿质和脱蛋白化,可获得纯净的甲壳素,进而制备壳聚糖。

3. 壳聚糖修饰脂质纳米囊泡的比较评价


壳聚糖修饰的脂质纳米囊泡是一类多功能药物递送系统,不同类型各具特点。常规壳聚糖包被脂质体可增强稳定性和黏膜黏附性,但在全身应用中存在局限性;PEG 化壳聚糖 - 脂质体可延长循环半衰期,但会降低细胞内化效率;配体功能化壳聚糖 - 脂质体可实现主动靶向,但合成复杂;刺激响应性壳聚糖 - 脂质体可实现时空控制释药,但依赖特定环境;混合壳聚糖 - 脂质体 - 水凝胶复合材料在伤口愈合和组织工程中有应用潜力,但存在优化问题。目前,该领域缺乏标准化评估协议,体内验证也有待加强。

4. 壳聚糖修饰策略及其对脂质纳米囊泡在生理条件下行为的影响


对壳聚糖进行化学和物理修饰可影响脂质纳米囊泡的性能。季铵化可增强静电相互作用和黏膜黏附性,但过度阳离子化可能影响囊泡完整性和产生细胞毒性;疏水修饰可提高纳米囊泡在血清中的稳定性,但可能降低胶体稳定性;PEG 化可延长循环半衰期,但会影响细胞摄取效率且存在潜在免疫原性;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可增强稳定性和实现靶向递送,但在高离子强度条件下可能解离。此外,生理变量如 pH、酶活性和血清蛋白相互作用也会影响修饰后的壳聚糖 - 脂质体系统性能,在选择和优化修饰策略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5. 壳聚糖的化学修饰


壳聚糖可进行多种化学修饰,如季铵化、磷酸化、羧基化、磺化和烷基化等,还可通过 O - 乙酰化、接枝和交联等反应改变其性质,形成多种形式用于不同应用。

5.1. 磷酸化


磷酸化壳聚糖通过与膦酸反应制备,反应参数影响其结构和性能,可用于制备控制释放药物的凝胶珠和改善细胞附着的支架。

5.2. 羧基化


羧基化是在壳聚糖结构中引入羧基,可改善其溶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在医药、农业和卫生领域有广泛应用。

5.3. 磺化


磺化壳聚糖通过添加磺酸根基团制备,具有抗菌、抗凝等多种生物功能,可用于开发两亲性衍生物,在医药和食品领域有潜在应用。

6. 形成和组成


研究外泌体和脂质体的形成、组成和生物学作用,对癌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外泌体是细胞自然产生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参与细胞间通讯;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囊泡,用于药物递送。

6.1. 外泌体


外泌体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携带多种生物分子,在细胞通讯中起重要作用。其释放与癌症和基因毒性应激有关,整合素在其靶向和识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6.2. 脂质体


脂质体具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结构和应用进行分类。其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水化法和乙醇注入法等,可有效包裹药物,延长药物循环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但脂质体存在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的问题,PEG 化等修饰可改善其性能。

7. 脂质纳米颗粒


脂质纳米颗粒(LNPs)主要由可电离脂质组成,可有效包裹治疗性 RNA。其组成成分包括可电离脂质、辅助脂质、胆固醇和 PEG 等,各成分比例影响其功能。制备方法多样,可用于 mRNA 疫苗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7.1. 脂质纳米胶囊(LNCs)


脂质纳米胶囊结合了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颗粒的优点,具有独特结构和良好性能,可用于多种药物的递送。

7.2. 脂质纳米乳液(NEs)


纳米乳液可封装多种治疗剂,具有稳定性和精确分散性。其制备方法可控制液滴大小和分布,在癌症治疗和成像方面有潜在应用,但稳定性有待提高。

7.3.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s)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由固体脂质核心和界面表面活性剂组成,可稳定包裹药物,实现控制释放,在药物递送和成像领域有应用潜力。

7.4.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s)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第二代固体脂质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药物负载能力和稳定性,在药物递送和医学成像方面有应用前景,但需要进一步进行体内研究。

8. 囊泡的组成


胆固醇和磷脂是囊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乙醇、表面活性剂和渗透增强剂等。

8.1. 磷脂


磷脂是大多数囊泡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其浓度、类型、电荷和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囊泡的大小、稳定性和皮肤渗透特性。

8.2. 胆固醇


胆固醇可增强囊泡的结构稳定性,影响囊泡的形状和大小,但过高浓度会降低囊泡的柔韧性,影响其功能。

8.3. 乙醇


乙醇可提高囊泡的皮肤渗透能力,影响囊泡的结构和电动力学性质,但浓度过高会导致囊泡结构改变。

8.4.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在囊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影响囊泡的多种性质。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囊泡的影响不同,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优化制剂性能。

9. 脂质纳米囊泡


脂质纳米囊泡具有多种类型,可根据大小和结构分类。其表面可功能化,用于靶向药物递送。脂质纳米囊泡存在稳定性等问题,需要创新的制备方法和材料。

9.1. 脂质囊泡的表征


脂质囊泡由磷脂组成,其大小和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可通过多种技术对其进行表征,评估其特性和性能。

10. 囊泡药物递送系统


囊泡药物递送系统(VDDSs)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多种优点,可分为多种类型,通过多种途径给药,为现代医学配方挑战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

11. 基于壳聚糖修饰脂质纳米载体的靶向递送系统的发展


基于壳聚糖修饰脂质纳米载体的靶向递送系统在癌症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被动和主动靶向机制提高治疗精度。以甲氨蝶呤(MTX)修饰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s)为例,其在治疗叶酸受体(FR)阳性癌症方面表现出优异性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研究。

12. 微囊化及其意义


微囊化是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方法,可保护活性成分,实现控制释放。微胶囊和微球在药物递送中具有重要作用,壳聚糖在微囊化中可作为包衣材料,提高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12.1. 壳聚糖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存在稳定性问题,壳聚糖可作为包衣材料提高其稳定性,保护脂质体结构和封装物质。

12.2. 壳聚糖作为包衣材料


壳聚糖具有多种特性,可作为有效的包衣材料,保护活性成分,提高微胶囊的功能特性。

12.3. 壳聚糖包被的脂质体 “壳聚糖体”


壳聚糖体是一种创新的递送系统,结合了壳聚糖和脂质体的优点。其表面电荷特性、制备过程和浓度控制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在药物递送方面有应用潜力。

13. 增强纳米载体性能的生物功能化策略


纳米载体生物功能化的进展对提高靶向药物递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优化配体介导的靶向、隐身功能化和环境响应性等方面。

13.1. 配体介导的靶向优化


研究表明,配体密度对细胞摄取效率有影响,存在最佳表面覆盖范围。壳聚糖可增强配体可及性,提高细胞摄取效率。

13.2. 隐身功能化进展


壳聚糖 - 接枝 - PEG 纳米颗粒具有更长的循环时间,pH 响应性 PEG 衍生物可解决 PEG 困境,提高纳米载体性能。

13.3. 环境响应性


基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响应的系统可实现肿瘤特异性药物释放,结合多种触发机制可提高肿瘤选择性释放效果。

14. 壳聚糖包封纳米囊泡疗效的定量证据


实验数据表明,壳聚糖包封纳米囊泡在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包括提高黏膜黏附性、细胞摄取效率和药物释放的环境敏感性,促进组织再生等。

15. 壳聚糖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考虑


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优势,但也存在潜在的细胞毒性、炎症和免疫原性等问题,其降解特性也会影响其安全性和性能,在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16. 治疗应用中纳米载体系统的比较分析


与其他纳米载体平台相比,壳聚糖包被的脂质囊泡在细胞摄取、肿瘤积累、蛋白质活性保持、结构稳定性和药物保留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足,选择时需根据具体应用需求综合考虑。

17. 壳聚糖包被脂质囊泡的载药和释放特性


壳聚糖包被脂质囊泡的载药能力、释放动力学和降解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特性决定了其治疗效果和临床适用性。

17.1. 载药能力


载药效率因药物性质和配方参数而异,疏水药物载药效率较高,壳聚糖涂层可增加载药能力,最佳壳聚糖与脂质比例可实现最佳载药效果。

17.2. 释放动力学


药物释放呈三相行为,受壳聚糖涂层厚度和环境条件影响,酸性条件下释放加速,壳聚糖涂层可减少初始突释并延长持续释放阶段。

17.3. 降解动力学


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体外研究表明在溶菌酶存在下 7 天内降解 65.2 ± 5.1%,体内降解存在组织差异,降解产物生物相容性良好。

18. 壳聚糖与脂质双层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壳聚糖包被对脂质囊泡的稳定作用源于多种分子相互作用,包括静电作用、渗透作用和形成水凝胶网络等,这些相互作用增强了囊泡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19. 壳聚糖包封脂质体的多种给药途径应用


壳聚糖包封脂质体在多种给药途径中具有应用潜力,可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19.1. 眼部给药途径


眼部给药面临多种挑战,壳聚糖包被脂质体可提高药物在眼部的滞留时间和生物利用度,但其在生理 pH 下的不溶性问题需通过衍生物解决。

19.2. 透皮给药途径


皮肤是选择性屏障,透皮给药存在低渗透率问题。脂质体可改善药物渗透性,但存在稳定性问题。壳聚糖包被脂质体可提高稳定性和药物递送效率,在化妆品领域有应用前景。

19.3. 其他给药途径


壳聚糖包被脂质体在鼻腔和肺部给药中也有应用潜力,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降低毒性。

20. 结论和未来展望


壳聚糖包被的脂质纳米囊泡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显著优势,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面临挑战,包括制造 scalability、监管途径等问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开发下一代配方和先进制造平台,评估长期风险,建立标准化协议,以推动其在精准医学和先进治疗递送中的应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