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生态浮床布局下城市明渠断面过流研究:为城市河流净化 “把脉”

时间:2025年5月8日
来源:Ecological Engineering

编辑推荐:

为解决复合生态浮床布局影响河流断面过流、进而影响污染物处理效果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复合生态浮床布局下城市明渠断面过流研究。结果揭示了流速分布规律等,为生态浮床的选择和布局提供理论支持。

广告
   X   

在城市河流治理的大舞台上,复合生态浮床技术就像一位潜力无限的 “新星”,备受关注。它能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净化城市河流中的污染物,为城市打造清澈的水系环境。然而,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却遇到了不少麻烦。

城市河流通常具有水流缓慢、自净能力差的特点,而复合生态浮床(一种常用于污染水体修复和净化的原位处理技术)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它通过植物根系直接吸收和转化水中的营养物质,借助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最终在水体中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净化能力的生态系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浮床上植物根系会对水流产生阻碍作用,导致水流进入根系区域时流速急剧下降,部分水流会从侧面或底部离开根区。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水流在根区的停留时间,还使得污染物无法充分与根系接触,从而影响了浮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而且,对于大规模、长距离的城市河流,生态浮床的结构设计、布局间距和布局方式等因素都会对过流产生影响。然而,以往对污染物去除能力的研究较少关注根区水流的分布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复合生态浮床布局下城市明渠断面过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研究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上,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物理模型试验这一关键技术方法。他们以城市中垂直挡土墙形式的明渠为研究对象,使用了一个长 15.0m、宽 1.0m、深 1.4m 的矩形水槽,该水槽由玻璃水槽、供水和回水设备系统以及流量测量系统组成。同时,在水槽的进出口安装了稳流装置,以稳定水流、减少水面波动。通过这样的试验装置,研究人员能够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水流情况,进而深入研究复合生态浮床布局对水流的影响。

流速横向分布规律


研究人员将流速横向分布划分为有效过流区、侧向流出区和底部过流区。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对复合生态浮床部署下的时均流速横断面横向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时均流速的横向分布沿明渠中线对称,中线处的整体流速低于两侧。这一结果表明,浮床的存在改变了水流的原本状态,使得水流在通过浮床区域时出现了不均匀的分布情况。

流量横向分布规律


由于复合生态浮床根系的阻碍作用,有效流出区域的流量减少,而侧面和底部的流量迅速增加。例如,在 um = 0.02m/s、hv/h = 0.25 的条件下,当 Ae = 0.00m³/h 时,21% 的分流从侧向流出区绕过根系,79% 的分流从其他区域流出;当 Ae = 0.20m³/h 时,分流情况又有所不同。这说明不同的曝气和淹没比等因素会对流量的横向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此次研究,成功揭示了复合生态浮床作用下明渠的流速分布规律。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它进一步量化了浮床根区的侧向流出百分比和底部流出百分比,为未来野外生态浮床的选择和布局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持。在城市河流治理中,根据这些研究结果,相关人员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布局生态浮床,提高浮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从而改善城市河流的水质,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优美的水环境。同时,这一研究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推动了城市河流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