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DSA 标注的冠脉 p-Graph:从心脏 CTA 实现冠状动脉狭窄自动分类与定位的创新突破

时间:2025年5月9日
来源: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编辑推荐:

为解决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CTA)图像分析依赖人工、易受钙化斑块影响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展冠状动脉狭窄自动检测研究。提出 Coronary p-Graph 框架,其诊断性能与侵入性 DSA 相当,有望减少侵入性操作。

广告
   X   

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冠状动脉狭窄(Coronary Artery Stenosis),即冠状动脉因斑块堆积而变窄,是 CAD 的重要诱因。精准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并确定其位置,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传统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凭借其出色的空间分辨率和实时成像能力,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然而,DSA 属于侵入性检查,不仅费用高昂,还存在一定风险,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承受痛苦,这使得寻找替代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迫在眉睫。

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应运而生,它具有操作便捷、检查风险低、诊断灵敏度高等优点,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狭窄颇具前景的非侵入性手段。但 CCTA 也存在明显缺陷,钙化斑块的存在会干扰成像结果,容易导致对狭窄程度的高估;而且,CCTA 图像的分析高度依赖人工判读,不仅耗费人力,在面对复杂钙化情况时,不同医生的解读结果还可能存在差异,难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因此,开发一种能在 CCTA 图像中自动、精准地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分类和定位的方法,成为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攻克这一难题,来自中国东部战区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框架 —— 冠状动脉基于提议的图卷积网络(Coronary Proposal-based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s,Coronary p-Graph)。通过这一框架,研究人员实现了从 CCTA 扫描中自动检测冠状动脉狭窄,其诊断性能与侵入性的 DSA 相当,这意味着在仅依靠非侵入性 CCTA 扫描的情况下,医生也能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为患者减轻痛苦和经济负担,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利用 ResNet-50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注意力机制从整个血管中提取特征。接着,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生成与狭窄相关的候选区域(提议)。最后,借助图卷积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对构建的图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狭窄区域的精准分类和定位。研究使用的数据集来自中国东部战区总医院的 259 例患者,包含 CCTA 扫描数据及对应的 DSA 报告 。

实验设计


研究人员收集了 259 名患者的 CCTA 扫描和相应 DSA 报告,数据集涵盖 608 条血管和 409 个手动标记的动脉段,其中 204 个为非严重狭窄段,205 个为严重狭窄段,200 个与左冠状动脉相关。通过这样的样本队列,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研究结果


  1. 特征提取与提议生成:利用 ResNet-50 和注意力机制,从 CCTA 数据转换而来的曲线多平面重组(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MPR)图像中有效提取了血管特征。依据先验知识设定的标准,生成了代表狭窄候选区域的 “提议”,这些 “提议” 成为后续分析的关键节点。
  2. 图卷积网络分析:将 “提议” 作为图节点,以节点间的空间关系为边构建图结构,再通过 GCN 进行处理。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捕捉狭窄分类和定位所需的空间依赖关系,有效整合了局部(片段级)和全局(血管级)信息。
  3. 诊断性能评估:在回顾性数据集上的定量分析显示,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表现卓越。其准确率达到 0.844,特异性为 0.91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为 0.74 ,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 0.157 ,各项指标均优于现有方法。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成功引入 Coronary p-Graph 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将基于提议的图结构与基于 DSA 的标注策略相结合,实现了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识别和定位。与传统的基于分割和 CMPR 的技术相比,Coronary p-Graph 模型有效克服了钙化斑块干扰、信息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仅依靠非侵入性 CCTA 扫描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助力临床医生更精准地诊断,避免钙化斑块带来的误诊,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现有方法的不足,还为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提供了一种准确且实用的工具,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的进步,改善患者的诊疗体验和预后。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