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黏膜疫苗免疫原性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以乳酸菌(LAB)为载体,利用敏捷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agilis)鞭毛蛋白(FliC2)作为HIV-1膜近端外部区(MPER)表位的展示支架。通过基因工程构建重组菌株,在FliC2超变区插入MPER表位并优化TLR5识别位点突变,成功诱导小鼠产生黏膜IgA和系统IgG应答。该研究首次证实LAB来源鞭毛蛋白兼具抗原递送和佐剂双重功能,为黏膜疫苗开发提供新策略。
在抗击HIV等黏膜病原体的战斗中,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同时激活黏膜和系统免疫的高效疫苗载体。乳酸菌(LAB)因其安全性(GRAS认证)和天然免疫调节特性成为理想候选,但现有LAB疫苗存在免疫原性不足的瓶颈。更棘手的是,大多数LAB缺乏鞭毛结构,无法利用鞭毛蛋白这种天然免疫刺激剂。东京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选择自然界罕见的带鞭毛LAB——敏捷乳杆菌(L. agilis)作为突破口,其鞭毛蛋白FliC2不仅能通过Toll样受体5(TLR5)激活免疫,还具备超变区可插入外源表位的独特优势。
研究人员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HIV-1膜近端外部区(MPER)表位插入FliC2超变区,构建了PTL534等重组菌株。通过定量Western blot证实每个细菌表面展示约1.3×105个FliC2-MPER分子。更巧妙的是,团队在TLR5识别位点引入三个关键氨基酸突变,使改造后的PTL627菌株TLR5激活能力提升2倍。动物实验显示,免疫小鼠阴道MPER特异性IgA滴度显著升高,血清IgG水平提升达103倍,首次实现LAB鞭毛蛋白"抗原递送-免疫激活"双功能耦合。
关键技术包括:1) 基因编辑构建FliC2-MPER插入突变体;2) 定量Western blot分析表面蛋白表达量;3) TLR5报告基因系统评估免疫活性;4) BALB/c小鼠模型验证免疫效果。
【插入MPER表位于L. agilis FliC2】
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FliC2结构域,选择135-150、179-194等超变区插入16aa的MPER表位。Western blot显示PTL534菌株表面FliC2-MPER表达量最高,每个细菌携带2.6×104个分子,虽比野生型低5倍,但仍优于传统LPXTG锚定系统。
【构建TLR5增强型突变体】
在FliC2的TLR5结合域引入Q89A/D91N/E114Q三重突变,使PTL627菌株的SEAP(分泌型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至野生型2倍,证实突变可增强TLR5通路激活。
【免疫效果评估】
腹腔免疫实验显示,PTL534和PTL627均能诱导显著MPER特异性应答:阴道IgA滴度达102.5,血清IgG高达104.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PTL534的TLR5激活能力较弱,但因表位展示量更高,其免疫效果与PTL627相当。
这项研究开创性地证明:1) LAB鞭毛蛋白可作为高效抗原展示支架;2) TLR5识别位点工程化能增强佐剂效应;3) 抗原展示量与免疫激活存在协同作用。该平台不仅适用于HIV疫苗开发,还可拓展至流感、HPV等黏膜病原体防控,其"菌体-鞭毛"双递送系统为新一代黏膜疫苗设计提供了全新范式。未来研究需验证口服/鼻黏膜给药效果,并探索鞭毛运动性对黏膜穿透的影响,这些发现或将重塑黏膜免疫治疗的技术路线。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