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CoV-2 XBB.1.5与季节性流感疫苗联合接种的安全性评估:基于意大利普利亚大区2023/2024年主动监测数据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5年6月22日
来源:Virology

编辑推荐:

为解决流感与新冠疫苗联合接种的安全性争议,意大利巴里综合医院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主动监测研究,评估XBB.1.5 mRNA疫苗与QIVc/QIVe流感疫苗单独或联合接种后的不良反应(AEFIs)。结果显示联合接种组AEFIs报告率(RR)达61.3/100,但严重事件仅0.30/100,证实联合策略安全性良好,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关键证据。

广告
   X   

在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持久战中,疫苗联合接种策略成为提升免疫效率的关键突破口。然而,当2023年WHO推荐更新版XBB.1.5疫苗与季节性流感疫苗联合接种时,医疗工作者(HCWs)群体中却弥漫着对潜在不良反应叠加的担忧。这种疑虑并非空穴来风——尽管早期研究显示流感与原始株新冠疫苗联合使用安全性良好,但针对XBB.1.5变异株与新型细胞基质流感疫苗(QIVc)的协同效应数据仍属空白。意大利普利亚大区的公共卫生部门敏锐捕捉到这一知识缺口,决定在2023/2024流感季开展一项"真实世界"监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巴里综合医院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从2023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对1108名接种疫苗的医疗工作者、医学生及大学教职工进行主动监测。研究采用标准化电话随访,收集接种后7天内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AEFIs),并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风险因素。最终1014人完成随访,其中34.12%接受XBB.1.5与QIVc/QIVe联合接种,63.12%单独接种流感疫苗,仅2.8%单独接种新冠疫苗。

关键技术方法
研究采用主动药物警戒监测系统,通过结构化问卷采集AEFIs数据。统计分析包括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变量逻辑回归(调整年龄、性别、既往感染史等混杂因素)计算比值比(OR)。研究对象为意大利最大教学医院的HCWs队列,确保职业暴露同质性。

研究结果

安全性与反应原性特征
总体AEFIs报告率为61.3/100人日,但严重事件仅3例(RR 0.30/100)。最常见的局部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瘙痒(42.1%),全身反应以乏力/不适(38.7%)为主。值得注意的是,XBB.1.5接种者(无论单独或联合)AEFIs风险显著增高(OR 4.82, 95%CI 3.48-6.66),而男性性别显示保护效应(OR 0.49, 95%CI 0.37-0.65)。

疫苗类型差异
QIVc(细胞基质疫苗)与QIVe(鸡胚疫苗)在单独接种时反应谱相似,但与XBB.1.5联合后,QIVe组头痛发生率显著高于QIVc组(p=0.032)。这提示疫苗生产工艺可能影响联合接种的耐受性。

人群特征影响
18-30岁年龄段报告AEFIs频率最高(68.9%),而>50岁组最低(52.3%)。既往有新冠感染史者更易出现全身反应(OR 1.34, 95%CI 1.02-1.76),印证了"免疫印记"现象的存在。

讨论与意义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XBB.1.5变异株疫苗与两种工艺流感疫苗联合接种的安全性谱。虽然联合接种组反应原性略高,但严重事件发生率极低,与单独接种无统计学差异。这一发现有力支持了意大利卫生部将联合接种作为HCWs免疫策略的决策。

然而,数据也揭示出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年轻女性HCWs对疫苗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更高,可能影响其接种意愿。研究者建议政策制定者需针对性开展科普教育,同时持续监测不同人群的免疫反应差异。从技术层面看,QIVc表现出的良好耐受性为未来优先选用细胞基质疫苗提供了参考依据。

该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采用主动监测模式克服了被动报告系统的漏报偏差,且首次对比了不同工艺流感疫苗在联合接种中的表现。局限在于随访期较短(7天),且未评估免疫原性指标。团队呼吁未来研究应延长观察周期,并整合抗体滴度检测,以全面评估联合接种策略的成本效益。

这项由LORENZA MOSCARA和PASQUALE STEFANIZZI领衔的研究,为后疫情时代的疫苗联合接种策略树立了安全性的基准线。其成果不仅直接指导了意大利2024/2025流感季的免疫规划,更为全球各国制定联合疫苗接种政策提供了关键证据链。当新发传染病威胁与季节性流行病交织成为常态,此类研究将帮助人类在疫苗"组合拳"中寻找安全与效率的最优解。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