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氛围对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机制:心理韧性与情绪调节的并行中介作用

时间:2025年7月2日
来源:BMC Psych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高等教育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SEC)培养的关键问题,探索了学校氛围(SC)通过心理韧性(PR)和情绪调节(ER)的双路径影响机制。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研究院团队通过对76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SC不仅直接正向预测SEC(r=0.357),更通过PR(效应量25.81%)和ER(效应量19.55%)发挥并行中介作用。该研究为高校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心理干预来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广告
   X   

在当代高等教育环境中,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适应挑战。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他们需要快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独立生活、应对学业压力——这些都对年轻人的社会情感能力(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SEC)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情感能力被定义为理解和管理情绪、建立积极关系、做出负责任决策的综合能力,它如同心理免疫系统般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人生发展。然而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大量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情绪管理困难、人际冲突频发等问题,这些社会情感能力的短板正在成为阻碍其全面发展的隐形屏障。

问题的根源何在?传统研究多聚焦于个体心理因素,却忽视了环境与心理的交互作用。根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学校作为大学生活的核心微系统,其氛围质量可能通过复杂心理机制影响SEC发展。但现有研究存在明显局限:要么仅考察单一心理路径,要么缺乏对高等教育场景的特异性分析。更关键的是,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R)和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 ER)这两个关键心理过程如何协同作用,至今尚未有研究给出系统解答。

为破解这一科学难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研究院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展了开创性探索。研究团队敏锐捕捉到学校氛围(School Climate, SC)这一环境变量的三维特性——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和自主机会,提出"环境-心理-行为"的整合模型。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该团队成功揭示了SC通过PR和ER双路径影响SEC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Psychology》期刊,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

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从中国两所综合性大学选取800名本科生,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61份(有效率95.13%)。样本中女性占80%,非独生子女占86.3%,涵盖文理工医多学科背景。研究使用四个标准化量表:感知学校氛围量表(PSCS)评估SC三维度;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测量PR;情绪调节问卷(ERQ)评估ER策略;教育部与UNICEF联合开发的SEC自评问卷测量六大核心能力。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和AMOS 26.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和Bootstrap法检验并行中介效应,所有分析控制共同方法偏差。

学校氛围与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关联
数据分析显示,SC与SEC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7, p<0.01),支持假设H1。路径系数揭示,SC的三个维度中,教师支持(β=0.496)对SEC的预测力最强,其次是同伴支持(β=0.361)和自主机会(β=0.287)。这一结果印证了生态系统理论,表明支持性的师生互动能增强学生归属感,促进集体意识发展;积极的同伴关系则为社会认知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场域;而适度的自主权则有利于自我管理技能的形成。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研究验证了PR在SC-SEC关系中的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25.81%)。SC对PR的标准路径系数达0.53(p<0.001),而PR对SEC的预测系数为0.29。这表明支持性的校园环境能帮助学生建立"心理缓冲垫",当面对压力时,高PR个体更可能采用积极应对策略,保持情绪稳定和社会功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PR的"韧性"维度(β=0.420)在三个子维度中贡献最大,说明持久抗压能力在社会适应中具有核心价值。

情绪调节的并行中介作用
ER同样发挥显著中介效应(效应量19.55%),支持假设H3。SC对ER的影响系数为0.40,其中认知重评策略(β=0.718)的作用远超表达抑制(β=0.591)。ER到SEC的路径系数为0.26,表明善于运用认知策略调整情绪体验的学生,在人际互动和集体活动中表现更出色。这一发现与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高度吻合,证实了认知重评在SEC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讨论与启示
这项研究通过构建并行中介模型,首次系统揭示了SC影响SEC的双通道机制:"SC→PR→SEC"路径侧重长期心理资源的积累,体现环境对个体抗压能力的塑造;而"SC→ER→SEC"路径则关注日常情绪管理的即时效益。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解释SC对SEC39.9%的总效应。

研究结果对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 政策层面建议教育部门将SC优化纳入高校评估体系,特别要关注教师支持质量的提升;
  2. 学校管理应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通过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结,设计结构化同伴互动平台,提供阶梯式自主决策机会;
  3. 心理健康教育需PR与ER并重,可将认知重评训练融入课程体系,同时通过逆境体验活动培养心理韧性。

该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方面:理论层面,突破了单一路径研究的局限,提出环境-心理整合模型;方法层面,采用SEM处理多维变量交互,提高结论可靠性;应用层面,为高校SEC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当然,研究也存在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样本地域局限等不足,未来研究可采用追踪设计扩大样本代表性。

这项由中国学者完成的研究,为理解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机制贡献了重要证据。其价值不仅在于证实了学校环境可塑性的重要意义,更在于指明了通过优化校园微系统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的具体路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这些发现犹如一盏明灯,为构建更具支持性的高等教育环境提供了科学蓝图。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