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中国青少年学习焦虑与压力源关系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

时间:2025年7月8日
来源:BMC Psych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新冠疫情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潜在类别分析(LPA)揭示了四种压力源类型(低压力组、高压力组、微系统压力组和自我相关压力组),发现性别、年级和留守状态显著影响压力类型分布,并证实文化压力和身心压力与学习焦虑高度相关。该研究为精准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发表于《BMC Psychology》。

广告
   X   

新冠疫情对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中国青少年面临的压力源复杂多样,但缺乏系统性分类研究。传统变量中心分析方法难以捕捉个体异质性,而压力类型与学习焦虑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江西师范大学与上饶师范学院联合团队在《BMC Psychology》发表研究,首次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PA)揭示了中国青少年压力源的分类特征及其与学习焦虑的关系。

研究团队采用横断面设计,通过"青少年压力量表"(含文化、家庭、学业等7维度)和改编自MH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学习焦虑量表",对1145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PA模型拟合、多因素逻辑回归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重点分析了压力源分类与人口学变量、学习焦虑的关联。

压力源分类特征
通过LPA将压力源划分为四类:低压力组(22.4%)各项得分均低;高压力组(37.1%)所有维度得分最高;微系统压力组(18.8%)在家庭、教师和人际压力显著偏高;自我相关压力组(21.7%)则突出表现为学业和身心压力。熵值0.922显示分类准确性良好。

人口学差异
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高压力组占比更高(OR=0.39,p<0.001)。初中生在微系统压力组比例是高中生的4.99倍(p<0.001)。留守青少年在高压力组(OR=3.61)和微系统压力组(OR=5.72)占比显著升高,凸显家庭监护缺失的影响。

学习焦虑梯度
焦虑水平呈现C3<C1<C4<C2的梯度:微系统压力组焦虑最低(6.05±3.44),高压力组最高(9.94±3.05)。反常的是微系统压力组焦虑低于低压力组,研究者用"躺平"现象解释——该组文化压力得分最低,显示对主流价值观的疏离。

机制讨论
研究验证了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和学校构成的微系统压力对青少年发展影响显著。自我相关压力(学业+身心)比微系统压力更易引发焦虑,支持认知评估理论——个体对压力的主观解读是关键中介。留守儿童的超高压力风险提示需建立家校协同干预体系。

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个体中心视角,突破传统变量分析的局限,为实施分层心理健康干预提供靶点。发现"自我相关压力"这一中国特色的压力类型,对理解"双减"政策下的学业焦虑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未来研究可结合神经影像学技术,探索不同压力类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