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通过核磁共振(NMR)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系统评估了10种烷基/芳基硅氢化合物在中性pH水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单芳基(monoaryl)和单烷基(monoalkyl)硅氢化合物易水解(24小时降解率分别为31%和22%),而二氢(dihydro)和单氢(monohydro)硅氢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研究首次揭示了盐离子(PBS缓冲液)会加速单烷基硅氢化合物的水解,为硅氢键(Si−H)在生物分子设计中的选择性应用提供了关键数据,填补了硅碳生物电子等排体(bioisostere)在药物发现领域的知识空白。
硅作为地壳中含量第二的元素,与碳具有相似的四面体配位特性,但硅氢键(Si−H)因其较低的 electronegativity(Si=1.90 vs C=2.55)表现出独特的 hydridic 性质。尽管硅氢化合物广泛用于还原反应和聚合物合成,其作为碳生物电子等排体(bioisostere)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仍待探索。目前仅有1例含硅氢键的药物类似物(combretastatin A-4衍生物)被报道,主要障碍在于对硅氢键水溶液稳定性的认知不足。
采用10% D2O/MeOD-d4体系(单烷基硅氢化合物用DMSO-d6)进行时间分辨1H-NMR实验。苯基硅烷(PhSiH3)在4.15 ppm的Si−H信号24小时内衰减31%,并伴随4-5 ppm区新峰出现(推测为硅醇中间体)。十二烷基硅烷(C12H25SiH3)降解率为22%,而二苯基硅烷(Ph2SiH2)等二氢/单氢化合物保持>96%稳定性。
通过乙腈/水萃取实验发现,PhSiH3仅回收29%,直接蒸发水相后检测到硅氧烷特征峰;而Ph3SiH可定量回收。值得注意的是,低沸点化合物(如Et2SiH2 bp 56°C)因挥发导致回收率偏差,需通过内标法校正。
GC-MS数据与NMR结果高度吻合:PhSiH3回收率61±5%,Ph2SiH2达100±3%。三乙基硅烷(Et3SiH)48±16%的回收率提示其部分降解可能源于GC进样口高温。
在pH 7.4 PBS中,十二烷基硅烷完全水解,而Ph2SiH2保持93%回收率,表明盐离子特异性促进单烷基硅氢键断裂。
研究建立了硅氢化合物水解稳定性的构效关系:单取代>二取代>三取代,芳基取代>烷基取代。这一发现为设计含硅氢键的生物活性分子(如将CH3替换为SiHPh2)提供了关键指导,有望拓展硅基药物在肿瘤靶向和代谢调控中的应用。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