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传统光动力治疗(PDT)中光敏剂靶向性不足和纳米载体缺乏细胞内特异性等问题,开发了一种整合线粒体转运蛋白(TSPO)靶向配体BS333与pH响应脂质体(pRL)的三步递送平台。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BS333@pRL能显著提高肿瘤选择性(肿瘤/肾脏信号比达1.89 vs 0.83),实现近完全线粒体共定位,并诱导3倍更强的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绿/红荧光比7.94 vs 2.76)。在U87-MG胶质瘤模型中,该平台联合近红外光照射可实现83%的肿瘤抑制和100%的28天存活率,为克服TSPO配体的"脱肿瘤"效应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在癌症治疗领域,光动力治疗(PDT)因其非侵入性和时空可控性备受关注,但传统光敏剂面临水溶性差、肿瘤靶向性弱和线粒体定位不足三大瓶颈。更棘手的是,虽然线粒体转运蛋白(TSPO)在多种癌症中过表达,但其在心脏、肾脏等正常组织的广泛分布,使得TSPO靶向药物易引发"脱靶效应"。如何实现从血管到亚细胞器的精准递送,成为突破癌症治疗的关键科学问题。
首尔国立大学盆唐医院核医学科的研究团队在《Health Nanotechnology》发表创新成果,通过巧妙融合纳米技术与分子靶向策略,构建了"三步走"的线粒体靶向PDT平台。该研究将TSPO高亲和力配体CB86与近红外染料IR780偶联,开发出新型光敏剂BS333(Ki=201 nM),再将其封装于含酸裂解型磷脂mPEG2k-Hz-DPPE的pH响应脂质体(pRL)中。通过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验证载体特性,结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共定位,采用JC-1探针检测膜电位变化,并建立U87-MG胶质瘤模型评估体内疗效。
pH响应性脂质体实现精准递送
透射电镜显示BS333@pRL在pH 5.5条件下7天内发生显著膜结构破坏,而中性环境保持稳定。体外释放实验证实酸性环境(pH 5.5)中BS333释放量较中性条件提高60%,为肿瘤微环境触发释药提供实验依据。
TSPO介导线粒体靶向
共聚焦成像显示BS333@pRL处理组中MitoTracker Deep Red荧光淬灭率达70%,而TSPO阻断剂PK11195预处理可使信号恢复,证实靶向特异性。相较于非靶向对照IR780@pRL,BS333@pRL展现近完全的线粒体共定位(相关系数0.92 vs 0.31)。
光动力效应引发级联反应
808 nm激光照射后,BS333@pRL组细胞核内ROS信号强度达IR780@pRL的1.8倍(P<0.00001),JC-1检测显示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比例达88.81±0.45%,显著高于对照组。这种"核-线粒体协同效应"可能与TSPO在应激状态下向核周聚集的特性相关。
体内疗效验证平台优势
在U87-MG荷瘤模型中,FITC-CB86@pRL的肿瘤/肾脏信号比(1.89)显著高于游离配体(0.83)。BS333@pRL联合光照实现83%肿瘤抑制率,28天存活率达100%,而传统脂质体组全部死亡。组织学分析显示治疗组肿瘤广泛坏死,但主要器官未见明显毒性,血清ALT、AST等指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该研究创新性地通过"EPR效应蓄积-pH触发释药-TSPO介导线粒体靶向"三级递送策略,解决了TSPO配体脱靶毒性与传统PDT缺乏细胞器特异性的双重难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BS333@pRL在等效摩尔剂量下展现的疗效优于文献报道的IR780制剂(IC50 0.458 μM vs 3.7-36 μM),为克服多药耐药提供了新思路。这种模块化设计平台可拓展应用于其他线粒体相关疾病治疗,标志着肿瘤精准治疗向亚细胞器水平迈出关键一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