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回顾了被忽视的瓜罗亚病毒(Guaroa virus, GROV),一种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的正布尼亚病毒(Orthobunyavirus)。文章详细梳理了其病毒学特征、传播媒介(按蚊属Anopheles spp.)、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发热疾病)及诊断方法(病毒分离、RT-PCR和血清学检测),并强调其在实验模型中表现出的潜在肿瘤协同增强效应。推荐该文为热带医学和传染病领域研究人员提供重要参考,尤其关注资源有限地区发热疾病的鉴别诊断和病毒生态学研究。
瓜罗亚病毒(GROV)是一种被忽视的虫媒正布尼亚病毒,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部分地区。其流行病学和临床影响因研究有限和漏报而尚不明确,通常与人类轻度发热疾病零星相关。GROV被认为由按蚊属(Anopheles spp.)蚊子传播,但其天然储存宿主仍未知。
病毒学特征
GRO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Elliovirales)、珀尔布尼亚病毒科(Peribunyaviridae),最近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更名为Orthobunyavirus guaroense。其基因组由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小(S)、中(M)和大(L)。S片段编码核蛋白(N)和非结构蛋白NSs;M片段编码非结构蛋白NSm和糖蛋白Gn与Gc;L片段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病毒粒子对热和酸性环境敏感,在56°C下1小时或pH 2.0–4.0下2小时即可失活。
血清学和系统发育分类历史上存在争议,早期研究将其归为布尼亚姆韦拉(BUN)血清群,后又有研究显示与加利福尼亚(CAL)血清群有抗原相似性。当前观点认为GROV代表一个独特的进化谱系,作为BUN和CAL血清群之间的系统发育桥梁。
endemic区域与传播
GROV活跃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法属圭亚那、哥伦比亚、巴拿马和秘鲁。系统地理学分析表明,病毒可能起源于巴西,随后传播到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等邻国。尽管最初在哥伦比亚发现,分子证据指向巴西作为区域传播的可能来源。
在哥伦比亚,San Carlos de Guaroa地区的血清阳性率达43.6%,其他地区如Santander省也显示高感染率。巴西是GROV在亚马逊地区第二广泛传播的正布尼亚病毒,仅次于奥罗普切病毒(OROV),曾在发热患者和按蚊中分离到病毒,并发现与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的共感染。秘鲁的研究显示,GROV是北部亚马逊地区几种被忽视的新兴虫媒病毒之一,曾在发热患者中确认和推定多例感染。玻利维亚仅报告两例病例,而巴拿马和法属圭亚那则从按蚊中分离到病毒。
媒介与储存宿主
GROV的传播主要与按蚊属蚊子相关,包括A. triannulatus、A. nuneztovari和A. peryassui等物种,这些蚊种多栖息于森林或农村地区,具有嗜人血行为。天然储存宿主尚未确定,但血清学证据提示鸟类可能在其生态学中扮演角色。实验感染显示,小鼠、非人灵长类动物和驴等均可感染并产生中和抗体,但其作为放大或储存宿主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
GROV是一种细胞病变病毒,能在多种细胞系中引起退化效应和细胞裂解。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在胞质内聚集,中和抗体在感染后9-14天出现。尽管GROV本身不直接致癌,但实验鼠模型显示它能增强鼠肉瘤病毒的肿瘤生成潜力,这一机制尚未在人类中得到证实。
临床表现多为轻度发热性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不适、肌痛和关节痛,与其它发热性疾病难以区分。共感染(如与疟疾)常见,可能延长发热和头痛持续时间。大多数患者无需住院,康复后无长期后遗症。
诊断与治疗
诊断GROV感染依赖病毒分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可在HEp-2和Vero细胞中进行,3天内出现细胞病变效应;RT-PCR针对S、M和L片段保守区域;血清学方法包括血凝抑制(HI)和斑块减少中和试验(PRNT)。
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体外试验表明,霉酚酸和利巴韦林无效,而干扰素-α(IFN-α)能抑制病毒复制,但因其副作用和GROV疾病的温和性,临床使用价值存疑。
风险因素与预防
风险因素包括男性、28岁左右年龄、户外职业(如伐木工、渔民、农民)以及居住于木屋或河流附近地区。预防措施侧重于减少蚊虫接触,如使用蚊帐和杀虫剂,但尚无针对GROV的特定控制策略。
讨论与未来展望
GROV作为一种被忽视的虫媒病毒,其真实负担和重要性因无症状感染、诊断挑战和漏报而难以评估。未来研究应优先开展纵向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胜任性实验和诊断工具开发,并将其整合入发热性疾病监测系统,以更好地理解其生态学、传播动态和公共卫生意义。
本文综述存在一定局限性,可用数据零散且有限,结论需谨慎解读。然而,它为GROV研究提供了基础,并强调了在流行区加强监测和研究的迫切性。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