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雪崩事件对高山野生动物种群动态与恢复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9月26日
来源:Global Change Bi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深入探讨了气候关联极端事件(如雪崩)对高山有蹄类动物(以北美山羊Oreamnos americanus为模型)种群动态的深远影响。研究基于44年长期监测数据(n=600个体),通过构建性别与年龄特异性种群模型(λ)量化了雪崩致死率的生态效应,揭示其可导致种群衰退达15%且恢复期长达11年(约1.5代)。成果为理解气候驱动的随机扰动对山地物种存续力(resilience)的制约提供了关键范式。

广告
   X   

1 引言

环境变化正通过极端天气事件显著影响山地生物多样性格局。高山生态系统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25%,其对大气条件变化(特别是极端事件)具有高度敏感性。雪崩作为气候关联的自然灾害,通过改变积雪结构与稳定性,对狭生态位物种构成随机性致命威胁。北美山羊(Oreamnos americanus)作为海岸山脉的哨兵物种,其保守的生命史策略(低繁殖率与高生存投入)使其对雪崩引发的附加死亡率尤为脆弱。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系统

研究区域覆盖阿拉斯加海岸山脉5537 km²的海洋性雪气候带,年均降水量1400mm,冬季雪水当量0.5-3m。该地区62%的山羊栖息地位于雪崩危险区,种群密度0.6-1.2只/km²,且存在显著的局部遗传分化。

2.2 监测体系

通过直升机麻醉捕获并佩戴VHF/GPS颈圈的600只个体(2005-2021年),每月通过航空遥测与传感器数据记录存活状态。雪崩致死通过地面验证埋于碎屑下的尸体确认。

2.3 种群模型构建

采用后繁殖期、双性别、20年龄级的矩阵模型,参数化基于44年已知命运数据(1910山羊·年)。繁殖率基于180只雌性640雌·年的直接观测,幼崽存活率引用Rice与Gay(2010)参数。通过RMark包协方差结构抽样处理参数不确定性。

2.4 雪崩死亡率建模

建立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量化雪崩死亡率与总年存活率的关系。定义"生存比例变化因子":Ŝavy = Ŝavy_mean × Ŝchange,揭示雪崩死亡率在>7%时主要为附加性,<7%时部分为补偿性。

2.5 模拟情景设计

模拟实证观测的雪崩死亡率百分位数(0%-23%),进行1000次蒙特卡洛模拟。设置初始种群100只,评估2年单事件与30年持续事件的影响。

2.6 恢复时间计算

基于衰退后种群以平均增长率(λ=1.015)恢复的时长公式:
恢复时间 = log(1 / (1 - 衰退百分比)) / log(λ)
重点分析三种情景:最大观测衰退(23%)、一代内预期衰退(16%)、需整代恢复的衰退(19%)。

3 结果

3.1 雪崩与存活率关系

GLMM显示所有年龄组存活率随雪崩死亡率上升而下降(β=-5.475, p<0.001)。成年雄性存活最低(0.61±0.07),亚成年最高(0.96±0.04)。

3.2 种群动态响应

  • 无雪崩年:λ=1.070(+7.0%增长)
  • 平均雪崩年(7%):λ=1.015
  • 严重雪崩年(23%):λ=0.845(-15.5%衰退)
    30年模拟显示年雪崩死亡率>8.8%时种群趋于衰退。

3.3 恢复时间

  • 最严重事件(23%死亡率):恢复需11.2年(P25=9.4, P75=12.9)
  • 一代内事件(16%死亡率):恢复需5.1年
  • 整代恢复事件(19%死亡率):恢复需7.2年(恰为世代时间)

4 讨论

雪崩通过随机移除繁殖主力(61%为壮年个体)产生非选择性附加死亡率。其负面影响(-15.5%)远超正面效益(+5.5%),需2-3倍良性年才能抵消单次极端事件损失。大气河流事件增多可能加剧雪崩频率,而雪线上升可能形成抵消效应。
32种全球高山有蹄类面临类似风险,本研究为管理提供关键工具:季节性土地利用调控、狩猎管理调整及气候适应策略制定。雪崩不仅是生态扰动因子,更是维系山地食肉动物营养补给(附图S6)与文化传承的核心环节。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