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预防聚焦于有“沉默”风险因子(如家族精神疾病史、童年逆境)的个体。这些因子虽无症状,但显著提升多种精神疾病风险(例如,父母有精神疾病的子女患病风险达50%)。家庭聚焦干预“依恋与生物行为追赶”(Attachment and Biobehavioral Catch-up, ABC)针对可能受虐待的婴幼儿父母,通过10周训练改善儿童情绪调节、内化和外化问题。“亲子互动疗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PCIT)则针对2-7岁受虐待儿童,增强亲子依恋并减少行为问题,同时预防虐待复发。其他项目如“强健非裔美国家庭”(Strong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SAAF)针对贫困社区青少年,通过家庭能力训练延缓酒精使用并降低炎症标志物,显示跨代健康效益。挑战与优化方向选择性干预需应对风险因子预测力弱、异质性高等问题。未来需结合多机制靶点(如情绪调节、执行功能)和强预测因子(如多风险叠加),并通过公众教育推动筛查与实施。
指示性预防:针对亚临床症状的干预
指示性预防针对已有亚临床症状(如轻度焦虑、抑郁)的个体,通常通过筛查工具(如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识别。此类干预多基于治疗性方法(如跨诊断统一协议,Unified Protocol, UP)的适应性调整。学校与社区项目“EMOTION”项目通过CBT减少8-12岁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症状;“Mind My Mind”(MMM)在SDQ筛选的儿童中显示症状和功能改善,优于常规管理。针对青少年的“SMART”项目和基于人格特征的“Preventure”干预也证实了跨诊断效益,延缓症状恶化。家庭与韧性聚焦干预“情绪聚焦技能训练”(Emotion Focused Skills Training, EFST)通过家长培训改善青少年内化和外化症状,但全程序与单纯心理教育相比无显著差异。“韧性训练”(Resilience Training, RT)则通过正念、自我同情和心智化技能增强保护性因子,减少孤独感和精神病性体验。
严重精神疾病风险人群针对临床高风险(Clinical High Risk, CHR)或超高风险(Ultra High Risk, UHR)人群的干预(如分阶段治疗模型STEP)虽未显著改善功能,但推动了跨诊断结局(如全球功能、缓解率)的评估。临床分期模型(如CHARMS)将风险分为0-4阶段,强调从非特异性症状向特定障碍的演进,为跨诊断预防提供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