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跨诊断预防在青少年精神健康中的应用,第二部分:干预措施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来源:Neuropsychopharmac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探讨了跨诊断(transdiagnostic)预防策略在青少年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涵盖普遍性、选择性和指示性干预三大方向。文章强调针对共享风险因子(如家族史、童年逆境)和维度症状(如情绪调节失调)的干预措施,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训练及家庭聚焦项目(如ABC、PCIT)降低多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焦虑、物质滥用)的发病风险,并呼吁结合数字化技术(如ICare Prevent)和分阶段临床模型(如CHARMS)以提升可及性与效果。

广告
   X   

跨诊断预防: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干预新范式

随着全球青少年精神健康危机的加剧及精神医疗资源的短缺,开发有效的预防性干预策略已成为迫切需求。传统的诊断特异性预防模式正逐渐向跨诊断(transdiagnostic)范式转变,即针对多种精神疾病的共享风险因子和维度症状进行干预。本文综述了当前跨诊断预防干预的研究进展,涵盖普遍性、选择性和指示性三大策略,并探讨其可行性、效果及未来方向。

普遍性预防: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干预

普遍性预防针对无需风险筛选的广泛人群,通常在学校、社区等自然环境中实施。这类干预的核心优势在于可扩展性和去污名化,但效果常因参与者异质性和参与度不足而受限。
学校为基础的干预项目
学校是实施普遍性预防的理想场所。例如,“良好行为游戏”(Good Behavior Game, GBG)通过课堂管理技巧促进儿童积极行为,长期随访显示其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物质使用和反社会行为。另一项正念干预项目(如MYRIAD试验)虽在教师交付模式下未显示显著心理健康益处,但揭示了实施中的挑战,如训练剂量不足、青少年元认知能力未充分发育等。
“气候学校综合干预”(Climate Schools Combined, CSC)结合物质使用与心理健康内容,通过卡通动画和教师引导活动减少焦虑、抑郁和饮酒行为,但效果在5-6年后减弱,提示需加强持续性和剂量优化。
社区与数字化扩展
为避免学校资源限制,社区中心、初级保健诊所和数字化平台(如Headspace、Calm)成为补充渠道。这些设置更易触及青少年非在校时间,且通过间接目标(如改善睡眠、压力管理)降低心理症状,增强接受度。

选择性预防:针对高风险无症状人群

选择性预防聚焦于有“沉默”风险因子(如家族精神疾病史、童年逆境)的个体。这些因子虽无症状,但显著提升多种精神疾病风险(例如,父母有精神疾病的子女患病风险达50%)。
家庭聚焦干预
“依恋与生物行为追赶”(Attachment and Biobehavioral Catch-up, ABC)针对可能受虐待的婴幼儿父母,通过10周训练改善儿童情绪调节、内化和外化问题。“亲子互动疗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PCIT)则针对2-7岁受虐待儿童,增强亲子依恋并减少行为问题,同时预防虐待复发。
其他项目如“强健非裔美国家庭”(Strong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SAAF)针对贫困社区青少年,通过家庭能力训练延缓酒精使用并降低炎症标志物,显示跨代健康效益。
挑战与优化方向
选择性干预需应对风险因子预测力弱、异质性高等问题。未来需结合多机制靶点(如情绪调节、执行功能)和强预测因子(如多风险叠加),并通过公众教育推动筛查与实施。

指示性预防:针对亚临床症状的干预

指示性预防针对已有亚临床症状(如轻度焦虑、抑郁)的个体,通常通过筛查工具(如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识别。此类干预多基于治疗性方法(如跨诊断统一协议,Unified Protocol, UP)的适应性调整。
学校与社区项目
“EMOTION”项目通过CBT减少8-12岁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症状;“Mind My Mind”(MMM)在SDQ筛选的儿童中显示症状和功能改善,优于常规管理。针对青少年的“SMART”项目和基于人格特征的“Preventure”干预也证实了跨诊断效益,延缓症状恶化。
家庭与韧性聚焦干预
“情绪聚焦技能训练”(Emotion Focused Skills Training, EFST)通过家长培训改善青少年内化和外化症状,但全程序与单纯心理教育相比无显著差异。“韧性训练”(Resilience Training, RT)则通过正念、自我同情和心智化技能增强保护性因子,减少孤独感和精神病性体验。
严重精神疾病风险人群
针对临床高风险(Clinical High Risk, CHR)或超高风险(Ultra High Risk, UHR)人群的干预(如分阶段治疗模型STEP)虽未显著改善功能,但推动了跨诊断结局(如全球功能、缓解率)的评估。临床分期模型(如CHARMS)将风险分为0-4阶段,强调从非特异性症状向特定障碍的演进,为跨诊断预防提供框架。

综合与数字化干预:未来方向

多风险叠加策略
结合选择性与指示性标准(如童年虐待史+亚临床症状)的干预(如“家庭情绪生活”LIFE项目)显示更好成本效益,针对高风险人群的多机制干预更具潜力。
数字化技术应用
数字化平台(如ICare Prevent)通过自适应推送、虚拟教练和生态瞬时干预(EMI)提升可及性。混合模式(如EMIcompass)结合面对面会话和手机任务,减少应激反应并改善生活质量。商业化应用(如Headspace)虽缺乏严格预防试验,但广泛使用暗示其作为普遍性工具的潜力。

机制与个体化靶向

未来干预需聚焦个体级机制,如通过神经影像标记(如突显网络功能连接)识别干预响应者。正念干预相关脑网络变化(如默认模式与执行控制网络连接增强)可能与情绪调节改善相关,为生物标志物开发提供方向。
抑郁和焦虑作为跨诊断中间表型,靶向其相关认知偏差(如负性归因)可能预防多种障碍。结合分阶段护理和发育考量(如家长参与对儿童的效果),优化干预时机与设置。

系统实施与公众意识

推动跨诊断预防需整合普遍性、选择性和指示性策略,纳入功能结局(如学业表现、社会功能)和真实世界指标。公众教育需强调与医学预防(如癌症、心血管病)的类比,并通过政策支持筛查与分层干预。社区项目(如澳大利亚headspace中心)结合初级保健与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多途径支持,成为可行模型。
跨诊断预防代表青少年精神健康领域的范式转变,通过共享机制靶点、多维干预和技术创新,有望降低精神疾病发病率和严重度,最终减轻个人与社会负担。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