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仍是全球腹泻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宋内志贺菌(Shigella sonnei)的流行率近年来显著上升,逐渐取代福氏志贺菌成为主导病原体。宋内志贺菌可分为五个单系谱系,但大多数感染由谱系3(Lineage 3)中的少数克隆亚系引起,这些亚系与广泛使用的实验室菌株53G(属于谱系2)存在显著差异。然而,这些全球优势谱系成功的潜在因素仍不明确,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完整基因组序列和合适的动物模型。近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通过整合基因组学、体内外感染模型和人类细胞实验,揭示了流行病学成功谱系的毒力增强和应激耐受特性。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①构建涵盖谱系1、2、3的临床分离株参考集进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②利用斑马鱼感染模型评估细菌毒力、扩散能力和免疫应答;③通过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分泌实验检测毒力基因表达和Ⅲ型分泌系统(T3SS)活性;④采用补体杀伤试验和人类中性粒细胞感染模型分析细菌耐受机制;⑤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细胞毒性测定观察宿主细胞反应。Lineage 3 S. sonnei harbour fewer genes encoding immunogenic components基因组分析显示,与谱系1和2相比,谱系3携带最少的毒力相关基因(平均80个),但T3SS相关基因高度保守。差异主要存在于编码免疫原性成分(如黏附素和菌毛)的基因,谱系3缺失了type 1、K88菌毛和sat毒素基因,推测其通过减少免疫识别逃逸宿主应答。Lineage 3 S. sonnei are more virulent in vivo斑马鱼感染实验表明,在32.5℃(模拟人体温度)下,谱系3菌株(Clade 3.6和3.7)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谱系1和2。细菌负荷量无谱系差异,但谱系3表现出更强的体内扩散能力,从后脑室(HBV)向神经管扩散的频率更高。
pINV stability and T3SS activity do not drive differences in virulence质粒pINV(携带T3SS)的稳定性在谱系间无差异,且T3SS核心基因(virF、virB、ipaB)的表达和效应蛋白分泌水平相似,表明毒力差异并非由T3SS活性或质粒稳定性驱动。
Neutrophils respond faster and in greater abundance to Lineage 3 infections谱系3感染诱导更强烈的中性粒细胞应答:感染早期(3–6 hpi)中性粒细胞招募量显著增加,同时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8(IL-8同源物)和cxc18b表达上调。巨噬细胞应答无谱系差异,表明中性粒细胞在控制感染中起核心作用。
Lineage 3 S. sonnei isolates have an increased stress tolerance谱系3对补体介导的杀伤具有更强抗性:经75%补体处理后,其存活率较谱系2高2.5倍。该表型与Ⅳ组荚膜(G4C)合成基因(wza、wzc、wzx、wzy、wzzB)的上调表达相关,表明荚膜增强了对宿主免疫效应的耐受。
Lineage 3 S. sonnei is more tolerant of phagosomal killing by human neutrophils人类细胞实验证实:谱系3在上皮细胞(HeLa)中的侵袭和复制能力无优势,但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吞噬杀伤耐受性显著增强——感染1小时后谱系3的存活菌量是谱系2的4倍,且细胞毒性(LDH释放)和炎症因子表达无差异,说明其特异性适应髓系免疫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