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神经调控技术长期以来面临侵入性与特异性难以兼得的挑战。植入式电极虽能精准靶向目标区域,却需承担手术风险与组织损伤;而非侵入式经皮电刺激虽操作简便,又受限于电场衰减严重、穿透深度不足,且易激活浅表感觉神经导致不适。2017年,Grossman等人提出的时域干扰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Stimulation, TIS)被认为是一种突破性方案——通过两路高频千赫兹载波(如f1与f2)在组织内干涉产生低频包络信号(Δf = |f1-f2|),理论上可实现对深部神经结构的选择性激活,同时避免浅表组织兴奋。然而,TIS的作用机制始终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其有效性源于神经元对低频包络的“解调”响应,而千赫兹载波本身因对称波形及膜电容滤波效应无法直接兴奋神经元;另一派理论则由Mirzakhaili等人提出,认为千赫兹载波通过膜离子通道的整流效应(rectification)导致净去极化,才是激活的真正原因,且包络调制仅调节兴奋频率而非驱动机制。为澄清这一核心争议,来自捷克布尔诺理工大学、萨格勒布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The same biophysical mechanism is involved in both temporal interference and direct kHz stimul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s”的研究。他们通过系统比较TIS与多种千赫兹波形(包括预调制AM正弦、突发正弦及非调制正弦)在蝗虫外周神经和人类感觉运动通路中的兴奋阈值与强度-频率(s-f)关系,发现所有波形均呈现高度一致的激活特性,且阈值主要依赖载波频率而非调制参数。这一结果强烈支持千赫兹整流机制的统一性,挑战了TIS依赖包络解调的传统假设。研究主要依托以下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