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这些挑战,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Lydiane Hirschler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CSF-Selective T2-prepared REadout with Acceleration and Mobility-encoding(CSF-STREAM)的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结合了7特斯拉超高场强MRI、长回波时间读取和运动敏感梯度,实现了0.45毫米各向同性的空间分辨率,能够特异性地测量脑脊液流动性,甚至可检测到穿透血管周围微小血管周隙中的脑脊液运动。研究团队在两个主要人群中应用了这一技术:20名健康年轻志愿者(平均年龄33±12岁)用于建立基础生理参数,以及8名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与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技术核心在于利用T2准备模块结合运动敏感梯度,通过六方向编码计算张量,从而获得脑脊液流动性、各向异性分数(FA)和主要流动方向等参数。高分辨率CSF流动性成像通过CSF-STREAM实现研究人员首先在静息状态下对健康年轻志愿者进行全脑CSF信号可视化,成功分离了脑脊液信号,同时抑制了血液和脑组织信号。引入3.5 mm/s的运动敏感梯度后,能够计算脑脊液流动性张量。
讨论与意义本研究首次在活体人类中直接比较了多种驱动因子不仅在大脑脊液空间(如第四脑室或脑表面SAS)的影响,还在更接近废物产生部位的穿透血管周围小PVS中的效应。此外,研究为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的脑脊液流动性改变提供了活体证据。研究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对同一数据集进行不同方式重建,从而能够在相同生理状态下直接比较心脏、呼吸和随机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脑脊液流动性的驱动因子具有区域特异性:在脑底部的大CSF空间中,心脏周期是比呼吸运动更大的驱动因子;而在穿透血管周围更远端的PVS中,心脏和呼吸节律对脑周脑脊液流动性的影响相似。关于诱导血管运动的实验发现,0.1Hz视觉刺激可显著增强人类视觉皮层区的脑脊液流动性,且效应幅度接近心脏和呼吸波动。这种由诱导血管运动引起的脑脊液流动性增加,可能反映了睡眠期间发生的类似( albeit更强)生理波动。睡眠期间,脑血容量的低频振荡与0.1Hz视觉刺激期间测量的振荡幅度相似,且这些振荡是全脑性的而非局限于刺激区域,这可能进而导致睡眠期间脑脊液流动性的全脑性增强。脑淀粉样血管病试点研究为啮齿类动物模型的观察结果提供了活体验证。脑脊液流动性增加伴随FA降低可能表明SAS中脑脊液流动性模式更活跃但更紊乱,脑脊液绕过组织间隙。这种绕行可能直接由皮质或软脑膜血管中β-淀粉样蛋白积聚引起,或间接由小动脉硬化和平滑肌细胞丧失导致。总体而言,这可能导致脑组织溶质清除减少,从而解释脑淀粉样血管病中流动性增加的反直觉发现:当脑组织硬化或充满废物时,脑脊液沿血管周通道渗入脑组织将更加困难, effectively enhancing CSF flow at the brain surface。CSF-STREAM技术的非侵入性特性,与使用示踪剂注射的技术相比,允许将该方法纳入纵向研究、患者和人群研究。它还具有可重复性(即可连续多次应用),这对于睡眠研究或监测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至关重要。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信息可能为了解人类脑病理如何受到脑清除受损影响提供重要见解,并为改善脑健康开辟新途径。总之,CSF-STREAM技术实现了对人类脑脊液流动性的详细测量,从大的脑脊液填充空间到穿透血管周围的血管周隙,完全非侵入性地进行。研究发现心脏和呼吸波动在血管周隙中引起类似的振荡,而在脑底部较大的脑脊液空间中,心脏周期是脑脊液流动性的主要驱动力。此外,在假定存在脑清除障碍的患者中发现脑脊液流动性的区域性改变。最后,通过0.1Hz频率诱导血管运动可增强视觉皮层中的脑脊液流动性。这一突破性技术为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睡眠中的脑清除影响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