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患者人数将突破2500万,其中中低收入国家(Low-Middle Income Countries, LMIC)的患病率增长尤为显著。这种疾病负担的急剧增加与人口老龄化、环境毒素暴露(如农药、微塑料)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但全球范围内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使得许多地区缺乏基本的诊断能力和治疗药物。在此背景下,帕金森基金会与Fresco帕金森研究所于2025年6月在意大利菲耶索莱联合举办了首届世界帕金森病峰会。会议汇集了来自11个国家的26名专家,包括运动障碍专科医师、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和非政府组织代表,旨在通过跨领域合作制定全球性的PD防控策略。关键研究方法峰会采用分组讨论模式,按地域划分北美、欧非/非洲、基金会/组织三个工作组,围绕PD的流行病学负担、医疗可及性、技术应用三大主题展开研讨。会议运用社会生态学疾病模型(Socioecological Model of PD)作为理论框架,结合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数据可视化分析,综合评估了不同收入国家的治疗可及性差异。专家们还审查了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技术的临床转化证据,包括可穿戴设备运动轨迹监测、面部表情分析等数字化工具的有效性验证。流行病学与经济影响研究显示,PD患病率的区域差异与诊断技术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通过DaTscan(多巴胺转运体成像)、皮肤活检等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而LMIC地区因缺乏专业神经科医师和公众认知不足,存在严重的诊断延迟问题。经济分析表明,在部分LMIC,患者自付基础治疗费用可能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且左旋多巴等核心药物在药房目录中的可获得性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