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Metabolism》皮肤损伤为什么能促进毛发再生?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来源:Cell Metabolism

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皮肤损伤后巨噬细胞通过SAA3诱导脂肪细胞脂解,释放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激活毛囊干细胞(eHFSCs)的新机制。研究人员发现MUFAs通过CD36被eHFSCs摄取,激活Pgc1-α信号通路,增强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脂肪酸氧化(FAO),为干细胞活化提供能量。该研究为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代谢调控视角,并为脱发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广告
   X   

当我们不小心划伤皮肤后,经常会发现伤口周围会长出更浓密的毛发,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生物学奥秘?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皮肤损伤后引发的炎症反应竟然能够刺激毛发再生,但其中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明确。在《Cell Metabolism》最新发表的研究中,台湾大学研究团队揭开了这个谜团——脂肪细胞在损伤后通过释放特殊的脂肪酸信号,激活沉睡中的毛囊干细胞,从而启动毛发再生程序。
研究人员采用了几项关键技术手段:首先利用7.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诱导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和激光热损伤模型模拟皮肤损伤;通过空间转录组学分析技术解析皮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使用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系统检测细胞呼吸功能;并通过多种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进行功能验证。
皮肤刺激引发接触性皮炎并激活eHFSCs和毛发再生
研究团队首先使用7.5% SDS处理小鼠皮肤诱导接触性皮炎,发现处理后第10-11天开始出现明显的毛发再生。组织学分析显示,表皮增生和皮肤炎症反应先于毛发再生,而毛囊干细胞(eHFSCs)的增殖直到处理后第7天才被检测到。这种时间延迟表明eHFSCs的激活机制不同于表皮细胞的直接损伤反应。
皮肤损伤诱导dWAT脂解
转录组分析发现,损伤后第3-5天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下降。进一步检测发现,真皮白色脂肪组织(dWAT)中脂滴包被蛋白PLIN1阳性的脂滴尺寸显著减小,油红O染色显示脂肪体积减少,磷酸化PLIN1(脂解标志物)增加。GC-MS分析证实损伤后第3-5天甘油三酯含量下降,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表明dWAT脂肪细胞发生了暂时性、可逆的脂解。
dWAT脂解对皮肤损伤诱导的eHFSC激活至关重要
使用ATGL抑制剂atglistatin或基因敲除AdipoQ-CreERT2;Atglf/f(Atgl-cKO)小鼠,都能抑制SDS诱导的dWAT脂解和毛发再生。在更深层的激光热损伤模型中,抑制脂解同样阻断了毛发再生,表明反应性dWAT脂解对不同深度的皮肤损伤诱导的毛发再生都是必需的。
皮肤炎症导致dWAT脂解
虽然TNF-α和IL-1β等炎症因子已知可诱导脂解,但Tnf缺失和Il1r1缺失小鼠中SDS仍能诱导脂解和毛发再生。而使用类固醇fluocinonide广泛抑制炎症反应,则能抑制SDS诱导的脂解和毛发再生,表明炎症细胞与脂肪细胞的相互作用介导了这一过程。
巨噬细胞通过SAA3促进dWAT脂解
转录组分析发现,fluocinonide处理主要抑制了先天免疫细胞特征基因的表达,其中巨噬细胞贡献最大。空间转录组显示,损伤后第2天,表达溶酶体标志物(Cd63+和Lamp2+)的先天免疫细胞增多,第3-4天在dWAT中积累,这些巨噬细胞也表达M2样标志物(Cd163和Cd206)。使用clodronate liposomes(Clodrosome)清除巨噬细胞(而非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能抑制SDS诱导的脂解和毛发再生。机制上,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相互作用诱导脂肪细胞产生SAA3,进而促进脂解。Saa1-4基因缺失能抑制SDS诱导的脂解和毛发再生。
eHFSCs通过CD36吸收FAs
体外实验显示eHFSCs能主动吸收荧光标记的脂肪酸类似物Bodipy-FL C16,体内注射后eHFSCs优先吸收该物质。eHFSCs高表达脂肪酸转位酶CD36,使用CD36抑制剂sulfo-N-succinimidyl oleate(SSO)能抑制脂肪酸吸收。
单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刺激FAO优先激活eHFSCs
质谱分析显示dWAT中主要脂肪酸为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A, C18:1, 36%)、亚油酸(LA, C18:2, 26%)、棕榈油酸(POA, C16:1, 5%)和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 C16:0, 22%)、硬脂酸(SA, C18:0, 4%)。单不饱和脂肪酸(C18:1和C16:1)比饱和脂肪酸更能促进eHFSCs的FAO和ATP产生,增强克隆形成能力,而多不饱和C18:2甚至导致干细胞死亡。局部应用单不饱和脂肪酸(而非饱和脂肪酸)能促进毛发再生。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通过增强线粒体呼吸而非糖酵解来增加ATP产生。抑制CPT1A(FAO关键酶)或用SSO阻断脂肪酸吸收,都能减弱C18:1促进的FAO和eHFSC生长。在Cpt1a条件敲除小鼠中,SDS和C18:1诱导的毛发再生被抑制。
单不饱和脂肪酸通过Pgc1-α增强eHFSCs中的线粒体生物发生
转录组分析显示,与C18:0相比,C18:1处理显著上调了氧化磷酸化(OXPHOS)、电子传递链(ETC)、复合物I生物发生、TCA循环和FAO相关基因表达。超分辨率显微镜显示C18:1处理使线粒体变得更长、更密、分支更多,而C18:0导致线粒体碎片化。C18:1还增加线粒体DNA拷贝数。
FAs对eHFSCs的作用需要Pgc1来增加线粒体生物发生
C18:1处理增加Pgc1a、Pgc1b和Pprc1的表达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标志Mt-nd1的表达。敲低Pgc1a(而非Pgc1b或Pprc1)能抑制C18:1促进的eHFSC生长、线粒体生物量和ATP产生。使用Pgc1-α抑制剂SR18292或Pgc1a基因敲除,都能抑制SDS和C18:1诱导的毛发再生。
这项研究揭示了皮肤损伤后,巨噬细胞通过SAA3诱导脂肪细胞脂解,释放单不饱和脂肪酸,后者通过CD36被eHFSCs摄取,激活Pgc1-α信号,增强线粒体生物发生和FAO,为干细胞活化提供能量,最终促进毛发再生。这一"巨噬细胞-脂肪细胞-毛囊"轴通过脂肪酸的短程代谢信号传递,为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代谢调控视角。鉴于脂肪组织广泛存在于各种器官中且靠近组织驻留干细胞,类似的损伤-免疫-脂肪细胞脂解-干细胞激活机制可能在其他器官修复中发挥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因其疏水性和皮肤渗透增强效应,有望成为治疗脱发的潜在药物。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