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P2-PLK1交互对话:食管鳞癌双重抑制敏感性的新机制与治疗策略

时间:2025年11月5日
来源:Molecular Cancer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治疗耐药难题,发现INPPL1基因扩增导致SHIP2过表达并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肿瘤生长。研究人员通过SHIP2敲降和药物抑制实验,证实其调控eSCC细胞存活/增殖的关键作用,并首次揭示SHIP2抑制可下调PLK1表达,双重抑制SHIP2与PLK1产生显著协同效应,为eSCC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

广告
   X   

在全球癌症谱系中,食管癌位居第八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长期停滞不前——尤其是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在美国地区的五年生存率仅为5%。这种严峻预后主要归因于肿瘤异质性及复杂的耐药机制。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占全球食管癌病例的85%以上,却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更棘手的是,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人类癌症中最常激活的通路,其抑制剂虽能抑制肿瘤生长,却因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导致严重副作用,极大限制了临床应用。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组合策略成为突破eSCC治疗瓶颈的关键。
本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备受忽视的调控节点:SHIP2(SH2结构域包含肌醇5-磷酸酶2)。这种磷酸肌醇(PI)5-磷酸酶能够催化PI(3,4,5)P3去磷酸化生成PI(3,4)P2,进而调控AKT磷酸化过程。有趣的是,尽管SHIP2在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中显示促癌作用,在胃癌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却发挥抑癌功能,其在食管癌中的角色更是完全未知。这种背景依赖性功能特性,使得SHIP2成为eSCC研究中一个极具探索价值的科学问题。
为系统解析SHIP2在eSCC中的功能,研究团队整合多学科技术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癌症细胞系百科全书(CCLE)数据库分析INPPL1(编码SHIP2)基因变异与表达谱;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临床样本中SHIP2蛋白表达;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SHIP2敲除细胞模型;结合RNA测序(RNA-seq)进行转录组分析;使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降和特异性抑制剂(K149、AS1949490)进行功能抑制实验;建立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和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小鼠原发性eSCC模型进行体内验证;并通过协同作用分析平台(SynergyFinder 3.0)评估药物组合效应。
INPPL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频繁扩增
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96例eSCC样本的分析,研究发现11q13位点存在显著扩增,该区域包含CCND1(11q13.3)和INPPL1(11q13.4)基因。INPPL1扩增与基因低甲基化及SHIP2 mRNA高表达相关,且其扩增频率在32种TCGA癌症类型中位居首位。免疫组化显示SHIP2在食管黏膜高表达,在肿瘤上皮细胞中呈现异质性表达。22株eSCC细胞系分析进一步证实INPPL1拷贝数与SHIP2表达呈正相关,且SHIP2是eSCC中表达最丰富的PI 5-磷酸酶。
SHIP2敲降降低人食管鳞癌细胞存活
在SHIP2表达中等的KYSE-410细胞中,两种不同的siSHIP2均能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在另外6株eSCC细胞系中验证发现,基础SHIP2表达较低的细胞对敲降最敏感。机制上,SHIP2敲降降低了EGF诱导的AKT S473磷酸化水平。RNA-seq分析显示,SHIP2敲降导致"细胞膜内在成分"和"细胞-细胞粘附"相关基因集显著下调,同时多种细胞分裂相关转录本(如BIRC5、TOP2A、MKI67)表达降低。EdU掺入实验证实SHIP2敲降抑制细胞增殖,而AKT药理抑制单独即可阻滞eSCC细胞生长。
SHIP2药理抑制在体内外抑制eSCC细胞存活和增殖
采用SHIP1/2抑制剂K149和特异性SHIP2抑制剂AS1949490处理eSCC细胞,发现两者均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存活。Western blot证实K149处理降低KYSE-410和COLO-680N细胞中AKT S473磷酸化。转录组分析显示,两种抑制剂共同下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相关基因集。EdU和活性Caspase-3染色分别证实SHIP2抑制可减少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在体内实验中,K149和AS1949490处理均能显著抑制异种移植瘤和原发性eSCC模型中肿瘤细胞的增殖(Ki67阳性率降低)并促进凋亡(活性Caspase-3阳性率升高)。
SHIP2抑制在eSCC中揭示补偿机制
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四株SHIP2敲除细胞系显示异质性转录谱,其中三株(D4、G10、H3)出现显著转录重编程,表现为离子转运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全局改变,以及另一PI 5-磷酸酶INPP5J和钙信号调节因子(STIM1、TRPC6、TRPV6)的上调。尽管AKT磷酸化水平在部分敲除系中降低,但细胞生长速率未受影响,提示存在补偿机制。在补偿成功的G10敲除系中,SHIP2抑制剂几乎不影响细胞存活和AKT磷酸化,证实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SHIP2抑制增强eSCC细胞对PLK1抑制剂的敏感性
RNA-seq分析发现,K149处理可显著下调PLK1(Polo样激酶1)在内的多种细胞分裂相关基因。Western blot证实两种SHIP2抑制剂均降低PLK1蛋白水平。协同性分析显示,SHIP2抑制剂(K149或AS1949490)与PLK1抑制剂(Volasertib或GSK461364)联用产生显著协同效应(ZIP评分>10)。在低浓度单药无效的情况下,联合用药可使KYSE-410细胞存活率降低25%。机制上,PLK1抑制剂同样能够降低SHIP2蛋白水平,提示二者存在相互调控关系。
研究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SHIP2在eSCC中的促癌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发现INPPL1基因在eSCC中频繁扩增,导致SHIP2过表达并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和细胞周期进程促进肿瘤生长。值得注意的是,SHIP2的催化活性和支架功能可能分别调控不同的生物学过程——药理抑制主要影响细胞存活,而基因敲降还改变细胞粘附相关转录谱。
更重要的是,研究揭示SHIP2缺失可触发多种补偿机制,提示单一靶向SHIP2可能引发耐药。而SHIP2抑制下调PLK1表达的创新发现,为联合靶向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证实SHIP2与PLK1抑制剂联用产生显著协同效应,且这种协同可能源于二者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PI 5-磷酸酶在肿瘤中功能复杂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eSCC这一难治性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SHIP2/PLK1双重抑制策略有望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为未来临床试验奠定基础。尽管当前SHIP2抑制剂尚未达到临床适用标准,但本研究为开发新一代特异性抑制剂提供了明确方向和迫切需求。
这项由Ramos等研究人员完成的重要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期刊,为食管鳞癌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对改善这一高死亡率癌症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转化价值。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