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雷巴替尼通过调控脂质代谢治疗晚期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一项Ib期研究及转化医学探索

时间:2025年11月5日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SDH缺陷型GIST对现有TKI耐药这一临床难题,开展了奥雷巴替尼的Ib期临床试验及转化研究。结果显示,在26例TKI治疗失败的SDH缺陷型GIST患者中,奥雷巴替尼的客观缓解率达23.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25.7个月。转化研究首次揭示SDH缺陷型GIST存在脂质代谢重编程,奥雷巴替尼可通过抑制CD36介导的脂质摄取及HIF-1α/2α等多条致癌通路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

广告
   X   

在消化道肿瘤的家族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虽然只占1%-3%,却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更令人困扰的是,其中约5%-7.5%属于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GIST——这类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通常对标准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耐药,使得晚期患者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
SDH是线粒体呼吸链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缺陷会导致琥珀酸堆积,这种"癌代谢物"可通过诱导DNA高甲基化和稳定低氧诱导因子(HIF)来驱动肿瘤发生。尽管研究表明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SDH缺陷型GIST有一定效果,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6-10个月,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邱海波、梁志艳等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报道了奥雷巴替尼——一种新型多激酶抑制剂,在SDH缺陷型GIST中的突破性成果。这项Ib期研究不仅展示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还通过深入的转化研究揭示了药物作用的新机制。
研究人员采用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b期临床试验设计(NCT03594422),纳入66例不可切除/转移性GIST或其他实体瘤患者,其中26例为TKI治疗失败的SDH缺陷型GIST。通过RNA测序、脂质组学分析、体外细胞实验和原代肿瘤细胞培养等技术,系统评估了奥雷巴替尼的疗效、安全性及作用机制。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用于生物标志物分析,而SDH缺陷肿瘤细胞系和原代细胞则用于机制探索。
患者特征
2018年7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研究共纳入26例SDH缺陷型GIST患者,中位年龄30岁,92.3%原发于胃部。大多数患者接受过多种TKI治疗,其中46.2%存在SDHB胚系突变。
安全性
中位随访14.5个月,奥雷巴替尼耐受性良好。所有患者均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多数为1-2级。常见TEAEs(发生率≥20%)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48.5%)、贫血(47.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7.0%)等。仅13.6%患者发生≥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疗效
在SDH缺陷型GIST组,6例(23.1%)达到确认的部分缓解,16例(61.5%)在治疗前6个月疾病稳定,临床获益率达84.6%。中位PFS达25.7个月,显著优于非SDH缺陷型GIST组的2.9个月。历史对照显示,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在该人群中的中位PFS仅为6.0个月和5.5个月。
生物标志物分析
对7例患者肿瘤组织的RNA测序显示,缓解患者中脂肪酸/脂质、葡萄糖和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提示HIF-1转录网络通路在缓解患者中激活,表明奥雷巴替尼可能通过靶向影响肿瘤细胞代谢的HIF通路发挥作用。
作用机制研究
多组学分析揭示SDH缺陷型GIST存在显著的脂质代谢重编程。与non-SDH缺陷型GIST相比,SDH缺陷型肿瘤组织中甘油酯、鞘脂、胆固醇酯等脂质成分显著富集,脂质摄取相关基因(CD36、FABP4、SLC27A3)表达上调,而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
机制实验证实SDHB敲除的GIST-T1细胞脂滴积累显著增加,且对脂质剥夺环境更敏感。奥雷巴替尼能有效抑制SDH缺陷型GIST细胞的脂质摄取和CD36表达,而其他TKI无此作用。SDHB回表达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奥雷巴替尼的作用依赖于SDHB缺陷通路。
此外,奥雷巴替尼还能下调HIF-1α、HIF-2α、VEGFA、FGFR1、IGF-1R等致癌信号通路,诱导caspase-3和PARP-1切割,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研究结论表明,奥雷巴替尼在SDH缺陷型GIST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其中位PFS 25.7个月的历史数据最佳。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涉及通过抑制CD36介导的脂质摄取,切断肿瘤细胞的能量供应,同时靶向多条致癌信号通路。这一研究不仅为SDH缺陷型GIST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首次建立了SDH缺陷与脂质代谢的关联,为理解这类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开辟了新视角。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