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与lunapark标记的内质网连接点协同调控分泌组mRNA翻译的空间组织新机制

时间:2025年11月7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分泌组mRNA翻译是否具有空间特异性的核心问题,通过活细胞单分子成像技术发现,分泌组mRNA的翻译优先定位于富含lunapark(LNPK)蛋白的内质网连接点,且邻近溶酶体。研究人员证实LNPK缺失会降低溶酶体附近核糖体密度和翻译效率,这一过程依赖于eIF2介导的翻译起始,并可被ISRIB逆转。该研究首次揭示了ER结构与营养感应通过LNPK-enriched连接点协同调控分泌组翻译的分子机制,为理解蛋白质合成的空间调控提供了新范式。

广告
   X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内质网作为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一直备受关注。传统观点认为,分泌组mRNA(编码分泌蛋白、腔内蛋白和整合膜蛋白的mRNA)的翻译主要发生在ER片层结构上。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核糖体实际上分布在整个ER网络的各个形态区域,包括小管和管状连接点。更令人困惑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与ER结合的核糖体处于非翻译状态,这提示我们,核糖体的结合并不等同于活跃的延伸过程,可能反映了翻译的调控或预起始状态。
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由此产生:分泌组mRNA的翻译是随机分布在连续的ER网络上,还是存在特定的空间组织?如果存在空间特异性,又是哪些细胞器结构和分子机制在调控这一过程?解答这些问题对于理解细胞如何精确协调蛋白质合成与后续的加工、修饰及转运过程至关重要。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科学问题,Heejun Choi等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ecretome translation shaped by lysosomes and lunapark-marked ER junctions"的重要研究。该研究通过创新的活细胞单分子成像技术,首次揭示了分泌组mRNA翻译的空间组织规律,并阐明了LNPK标记的ER连接点与溶酶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协同调控作用。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开发了多种MS2和SunTag标记的分泌组mRNA报告系统,通过单粒子追踪技术实时监测mRNA的动力学行为;其次,利用杂交链反应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HCR-smFISH)技术对内源性CD9 mRNA进行定位分析;第三,通过光遗传学招募实验研究ER-溶酶体接触的形成动力学;此外,还结合了免疫荧光、邻近连接 assay(PLA)、荧光恢复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以及RNA测序和质谱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从多个维度验证了研究结论。
ER连接点作为翻译热点
通过单分子追踪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分泌组mRNA在ER上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模式:一部分mRNA保持相对静止或局限在特定区域,而另一部分则快速移动。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运动差异与mRNA的翻译状态直接相关——处于活跃翻译状态的mRNA表现出高度局限的运动特性(MSD<0.055μm2),而非翻译状态的mRNA则运动迅速。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活跃翻译的分泌组mRNA显著富集在ER连接点处。这种连接点偏好性在多种细胞系(U-2 OS、HeLa、COS-7和HT1080)中均得到验证,且通过内源性CD9 mRNA的定位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核糖体追踪实验也显示,只有慢速运动的核糖体群体定位于ER连接点,其运动特性与翻译中的分泌组mRNA高度一致。
LNPK阳性连接点的翻译功能
ER连接点的形成和稳定依赖于ER驻留跨膜蛋白LNPK。研究发现,LNPK-GFP特异性地定位于ER连接点,而活跃翻译的分泌组mRNA与LNPK信号表现出强烈的共定位。定量分析显示,80%的翻译中mRNA位于LNPK信号300纳米范围内,而非翻译mRNA仅有50%处于此区域。
当研究人员敲低LNPK表达后,分泌组mRNA的翻译分数从86%显著下降至55%,而ER形态蛋白CLIMP63的敲低则无此效应。LNPK敲除细胞中,膜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但总蛋白合成未受影响,质谱分析进一步证实许多膜相关基因的蛋白质丰度 per mRNA 明显下降。
LNPK富集连接点招募溶酶体
通过邻近连接 assay(PLA),研究人员发现LNPK与溶酶体标志物LAMP1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邻近关系,而与其他细胞器如早期内体或线粒体则无此关联。光遗传学招募实验进一步证明,LNPK促进ER-溶酶体接触的高效形成和稳定——在LNPK敲除细胞中,溶酶体向ER招募的速度显著减慢(t1/2从7.9秒延长至26秒)。
溶酶体位于翻译位点
研究显示,翻译中的分泌组mRNA经常位于LAMP1阳性溶酶体附近。值得注意的是,当cytERM-SunTag-MS2斑点靠近溶酶体时,SunTag信号强度增加,提示这些位点具有更高的核糖体占据度。相反,在LNPK敲低细胞中,这种溶酶体邻近的翻译增强效应被消除。
氨基酸饥饿连接翻译与溶酶体
溶酶体作为酸性细胞器,通过降解蛋白质提供氨基酸供给细胞功能。研究人员发现,破坏溶酶体功能(如使用氯喹提高溶酶体pH或抑制溶酶体蛋白酶)会显著减弱SiT-EGFP mRNA的翻译。在氨基酸饥饿条件下,分泌组mRNA翻译与溶酶体邻近性的关联进一步增强,尽管总体翻译水平下降,但靠近溶酶体的翻译位点效率相对更高,表明在营养胁迫下,细胞更加依赖溶酶体衍生的氨基酸资源来维持分泌蛋白的合成。
溶酶体增强翻译起始
为了阐明溶酶体邻近增强翻译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将蟋蟀麻痹病毒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CrPV IRES)引入报告基因的5'UTR区域,该序列可绕过大多数经典翻译起始调控。表达含CrPV IRES的报告基因后,溶酶体邻近的SunTag信号增强效应消失,表明这一调控依赖于翻译起始过程。在LNPK敲低细胞中,常规报告基因的翻译受损,而CrPV IRES报告基因则不受影响,证明LNPK通过调控翻译起始来影响分泌组mRNA的翻译。
LNPK敲低细胞中的ISR样信号
整合应激反应(ISR)通过eIF2α磷酸化抑制蛋白质合成。研究发现,ISR抑制剂ISRIB能够逆转LNPK敲低引起的翻译缺陷,使其恢复至对照水平。与此一致的是,LNPK敲除细胞中磷酸化eIF2α与总eIF2α的比值升高。然而,与经典ISR不同,LNPK缺失选择性地影响膜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而不影响胞质蛋白,且不诱导典型ISR效应物ATF4的显著增加,也未触发未折叠蛋白反应(通过XBP-1剪接评估)。这些发现提示存在一种非经典的ISR样通路,特异性调控分泌组mRNA的翻译。
ISRIB恢复LNPK敲低后的翻译
通过SunTag斑点的荧光恢复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实验,研究人员直接监测了分泌组mRNA的新生肽链合成。在对照细胞中,光漂白后300秒内荧光可完全恢复至前水平,而LNPK敲低细胞的恢复动力学显著受损。值得注意的是,ISRIB处理可恢复LNPK敲低细胞的SunTag恢复动力学至对照水平,进一步证实了eIF2依赖性机制在LNPK调控分泌组翻译中的核心作用。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揭示了ER连接点作为分泌组mRNA翻译空间组织的核心枢纽,挑战了传统认为ER片层是膜蛋白翻译主要场所的观点。LNPK不仅作为ER连接点的结构稳定因子,更通过调控eIF2依赖的翻译起始,与溶酶体协同建立了局部翻译增强微环境。这种机制在营养胁迫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使细胞能够优先维持分泌蛋白和膜蛋白的合成,这对于细胞的生存和信号传导至关重要。
该研究的发现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在神经元中,LNPK功能障碍会导致发育缺陷,而溶酶体相关RNA颗粒在轴突和树突中的运输过程,提示LNPK富集的ER连接点可能与RNA颗粒耦合,协调局部分泌蛋白的合成。同样,在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浆细胞的过程中,LNPK的上调表明其在支持高分泌需求方面具有保守功能。
总之,这项研究确立了LNPK和溶酶体相关ER连接点作为分泌组mRNA翻译空间调控的核心节点,通过整合翻译起始控制、营养感应和局部氨基酸可用性,建立了一个灵活动态的框架来调节蛋白质合成,使其能够响应细胞需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这一机制的发现为理解多种生理过程和疾病状态,特别是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中的蛋白质合成调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