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苯二氮卓类别构调节剂的演变:从历史里程碑到药物发现与开发中的新兴创新的结构洞察

时间:2025年11月11日
来源: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

编辑推荐:

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通过增强GABA-A受体抑制传递发挥治疗作用,但长期使用存在耐受、依赖及认知副作用。近年研究通过冷冻电镜和AI建模解析受体亚型结构,开发出亚型选择性药物如咪唑吡啶、三唑吡啶嗪和吲哚林,提升代谢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拓展了哮喘、慢性疼痛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新适应症,推动精准治疗发展。

广告
   X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一直是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它们通过作为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的正变构调节剂来增强抑制性神经传递。尽管这些药物具有临床疗效,但长期使用会受到耐受性、依赖性和认知副作用的限制。本综述总结了BZD调节剂的结构演变,重点介绍了它们与GABAA受体亚型之间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建模方法的进步明确了不同受体亚基的构象和药理作用,从而使得能够设计出既能发挥治疗效果又能避免不良后果的配体。我们还重点介绍了非传统骨架结构(如咪唑吡啶、三唑吡啶嗪和辛诺林)的发展,这些结构提高了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和亚型选择性。此外,新兴的制剂技术和新的应用领域(包括慢性疼痛、哮喘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进一步扩大了BZD相关化合物的治疗范围。总体而言,这些进展表明未来BZD受体调节剂的设计将朝着更加理性、基于结构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更好的疗效、安全性和临床精准性。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