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1/Kyn/AhR通路介导的铁死亡触发脓毒症急性胸腺萎缩的机制研究及治疗新策略

时间:2025年7月27日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脓毒症中急性胸腺萎缩(ATI)的关键机制,发现铁死亡(Ferroptosis)通过IDO1/Kyn/AhR信号轴驱动胸腺细胞死亡。研究人员通过临床样本分析和小鼠脓毒症模型证实,炎症信号上调IDO1表达,导致犬尿氨酸(Kyn)积累并激活AhR,进而诱发脂质过氧化相关基因转录。使用IDO1抑制剂1-MT可有效恢复胸腺功能并提高生存率,为脓毒症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

广告
   X   

脓毒症作为威胁生命的感染并发症,其高死亡率与免疫系统"双相失调"密切相关——早期过度炎症反应与后期免疫抑制并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儿童占全球脓毒症病例半数以上,而胸腺作为T细胞发育的核心器官,其急性萎缩(ATI)会导致T细胞库多样性减少、免疫应答能力下降。然而,脓毒症相关ATI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也缺乏针对性治疗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铁死亡(Ferroptosis)在脓毒症相关ATI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析38例脓毒症患儿和28例创伤对照的临床数据,发现患儿胸腺/胸腔比值(TT-ratio)显著降低,且与血浆犬尿氨酸(Kyn)水平呈负相关。为深入探究机制,团队建立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小鼠模型,结合RNA测序、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等技术,发现IDO1(吲哚胺2,3-双加氧酶1)介导的Kyn积累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hR),驱动脂质过氧化相关基因Pla2g4a等的转录,最终导致胸腺细胞铁死亡。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收集38例脓毒症患儿和28例对照的临床数据与影像学参数;建立CLP小鼠模型观察胸腺动态变化;通过RNA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验证AhR与靶基因结合。

​急性胸腺萎缩的临床与动物模型证据​
临床数据显示脓毒症死亡患儿外周T细胞显著减少,胸腺体积缩小与炎症标志物(CRP、IL-6、PCT)呈负相关。CLP模型小鼠胸腺重量24小时内下降50%,伴随胸腺细胞输出功能标志TRECs(T细胞受体 excision circles)减少,且损伤持续至术后10天。

​铁死亡的关键作用​
RNA测序揭示CLP组胸腺细胞中3929个差异基因,铁死亡通路显著富集。实验验证显示CLP组胸腺细胞铁离子(Fe2+和总铁)蓄积,ROS和脂质过氧化标志物(MDA、4-HNE)升高,线粒体嵴减少/消失。铁死亡抑制剂Fer-1可逆转这些变化,改善胸腺结构并降低死亡率37%。

​IDO1/Kyn/AhR通路的调控机制​
IDO1是差异最显著的铁死亡驱动基因,CLP组胸腺IDO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伴随血浆和胸腺Kyn水平升高。外源Kyn加剧胸腺萎缩和线粒体损伤,而IDO1抑制剂1-MT降低Kyn浓度,恢复胸腺功能。机制上,Kyn促进AhR核转位,通过结合Pla2g4a启动子区XRE元件(-1182/-1178bp和-1002/-998bp)激活转录。AhR抑制剂TMF可阻断Kyn诱导的脂质过氧化。

​胸腺完整性的治疗必要性​
胸腺切除小鼠中,Fer-1和1-MT失去保护作用,证实胸腺是干预的关键靶器官。这与临床胸腺切除患者死亡率升高现象一致。

该研究首次阐明脓毒症中IDO1/Kyn/AhR通路通过铁死亡介导ATI的分子机制,突破性地提出:靶向该通路不仅能缓解胸腺萎缩,还可改善全身炎症和生存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脓毒症患者Kyn水平与胸腺体积呈强负相关,提示IDO1抑制剂可能成为儿科脓毒症的精准治疗策略。研究为理解免疫代谢重编程与细胞死亡交叉调控提供了新范式,也为脓毒症免疫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