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推进CAR-T细胞疗法:患者生物学、白细胞分离术与冷冻保存的见解

时间:2025年8月2日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自体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聚焦白细胞分离术起始材料的质量影响因素。文章系统梳理了患者治疗史、疾病状态等生物学因素,白细胞采集操作规范及冷冻保存技术要点,为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制造失败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广告
   X   

Abstract

商业化CAR-T细胞产品的生产始于患者自体白细胞分离术采集的起始材料。研究表明,起始材料的质量特征可能是导致自体CAR-T产品生产失败的潜在根源。这种失败不仅阻碍治疗进程,更为患者、医疗机构和制造商带来多重挑战。

患者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癌症治疗方案(如化疗/放疗)及其与白细胞采集的间隔期(wash-out period)显著影响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疾病状态(肿瘤负荷、骨髓浸润程度)与实验室指标(淋巴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共同决定了起始材料的适用性。接受过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更优的T细胞扩增潜能。

白细胞分离术操作要点

现行指南建议采集≥2×108个CD3+细胞,但实际操作中需平衡采集量与红细胞污染率。护士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单核细胞回收率——资深操作者可使CD34+细胞损失率降低15%。新型离心参数设置可减少血小板混杂,这对维持后续培养体系稳定性至关重要。

冷冻保存技术规范

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控制在5%-10%时,解冻后细胞存活率可达90%以上。程序性降温速率(-1°C/min)配合液氮气相保存,能最大限度保持T细胞受体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冷冻保存超过72个月的材料仍可满足生产要求,但Th17细胞亚群会出现选择性损耗。

未来展望

建立标准化的淋巴细胞功能评估体系、开发无DMSO冷冻保护剂、探索异体CAR-T替代方案,将成为突破当前技术瓶颈的重要方向。通过多中心协作完善白细胞采集质量预测模型,有望将制造失败率从当前的7.2%降至5%以下。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