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晚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一线治疗选择难题,Vanderbilt-Ingram癌症中心团队通过III期KEYNOTE-426试验的5年随访数据,证实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VEGFR-TKI阿昔替尼(axitinib)较舒尼替尼(sunitinib)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HR=0.84)和无进展生存期(PFS,HR=0.69),并首次系统揭示了T细胞炎症基因特征(TcellinfGEP)和血管生成特征(angiogenesis signature)的预测价值,为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肾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其中透明细胞亚型(ccRCC)约占75%。尽管靶向VEGF通路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改善了患者预后,但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足15%。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PD-1/PD-L1抑制剂联合TKI已成为一线治疗新标准,但长期疗效数据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仍不明确。这就像在黑暗中寻找最佳治疗路径,亟需照亮长期生存获益的"灯塔"和指导个体化治疗的"路标"。
美国Vanderbilt-Ingram癌症中心的Brian I. Rini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KEYNOTE-426试验的最终分析结果。这项开放标签、随机III期研究纳入861例晚期ccRCC患者,比较了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VEGFR-TKI阿昔替尼与标准治疗舒尼替尼的疗效。经过67.2个月中位随访,联合组显示出持续的生存优势:中位OS延长6.4个月(47.2 vs 40.8个月),客观缓解率(ORR)提高21%(60.6% vs 39.6%),且缓解持续时间更长(23.6 vs 15.3个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完成35个周期(约2年)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70.7%,展现了免疫治疗的"长尾效应"。
研究采用RNA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对797例肿瘤样本进行多组学分析。通过TruSeq Access协议进行RNA测序,使用OmicSoft Array Suite分析18基因T细胞炎症特征(TcellinfGEP);全外显子测序采用Personalis ACE Cancer Exome技术,检测VHL、PBRM1等驱动基因突变;PD-L1表达通过22C3 pharmDx试剂盒检测。
在生物标志物分析部分,研究获得三个关键发现:
T细胞炎症特征预测免疫联合疗效
TcellinfGEP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组的OS(P=0.002)、PFS(P<0.0001)和ORR(P<0.0001)显著相关,但在舒尼替尼组无预测价值。这提示该特征可能反映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活性状态,是免疫治疗响应的"生物温度计"。
血管生成特征指导TKI治疗选择
血管生成特征与舒尼替尼组的OS(P<0.0001)、PFS(P<0.001)和ORR(P=0.002)强烈相关,但在联合组仅与OS微弱相关(P=0.004)。这验证了VEGF通路抑制剂的"靶向依赖性",为传统TKI治疗的患者选择提供了分子依据。
基因突变谱的预后价值
PBRM1突变与联合组更高的ORR相关(71.4% vs 52.3%,P=0.002);在舒尼替尼组,VHL和PBRM1突变预示更好OS,而BAP1突变则与不良预后相关。这些发现为理解表观遗传调控基因在治疗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这项研究具有三重重要意义:首先,5年随访数据夯实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阿昔替尼作为晚期ccRCC一线治疗的长期生存优势;其次,建立的TcellinfGEP和血管生成特征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双轨制"生物标志物框架;最后,揭示的基因突变-疗效关联为未来靶向-免疫联合策略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值得注意的是,PD-L1 CPS在本研究中未能预测联合治疗响应,提示在ccRCC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免疫微环境评估体系。
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生物标志物分析为预设探索性设计,需前瞻性验证。未来研究应探索将TcellinfGEP与临床特征(如IMDC评分)整合的预测模型,并深入解析PBRM1突变增强免疫响应的分子机制。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不仅改写了临床实践,也为精准医学时代的肾癌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导航图"。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