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通过构建小鼠狐猴(Microcebus)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scRNA-seq),系统解析了这种新兴灵长类模型生物的750种分子细胞类型及其表达特征。研究整合了27个器官的226,000个细胞数据,揭示了干细胞分化轨迹(如精子发生、造血)、跨物种保守性分析(人类-狐猴-小鼠)以及数十种新型细胞亚型(如FABP5+RBP7+毛细血管细胞),为灵长类特异性生理和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作为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小鼠狐猴(Microcebus)因其快速繁殖周期(妊娠期2个月)和与人类相似的生理特征,成为研究灵长类生物学的新兴模型。研究团队通过液滴法(10x Chromium)和平板法(Smart-seq2)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对4只成年狐猴的27个器官进行测序,获得226,701个高质量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通过计算聚类和专家注释,定义了768个分子细胞类型,涵盖上皮、内皮、基质、免疫、神经和生殖细胞六大类群,其中包含数十种先前未描述的细胞亚型(如肝脏CPN2hi与CPN2low肝细胞)。
研究重点解析了肾脏、睾丸和造血系统的细胞分化轨迹。在肾脏中,上皮细胞沿肾单位空间分布形成连续梯度,从近曲小管(PCT)到集合管(CDp)依次过渡;睾丸中则重建了从精原细胞(spermatogonia)到成熟精子(spermatid)的7个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程序。造血系统分析显示,粒细胞-单核细胞祖细胞(GMP)分化为中性粒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的两条独立路径,而红细胞系则呈现独特的成熟轨迹。
通过比较人类、狐猴和小鼠的63种同源细胞类型,研究发现狐猴在模拟人类细胞转录组方面优于小鼠(Δrc = rcHL - rcHM > 0)。例如,精子发生晚期基因(如PRSS55)在灵长类中呈现异时性表达,而中性粒细胞标志物MMP8仅在灵长类中高表达。此外,鉴定出7%的基因(如KTN1)具有灵长类特异性表达模式,可能与人类疾病相关。
研究还发现8种未知细胞类型,如肾脏中表达ST6GAL2的基质细胞(可能为系膜细胞)和血液中SOX2+上皮样细胞。这些发现为后续功能研究提供了方向。该图谱不仅为狐猴作为人类疾病模型(如肌肉脂肪浸润、肺腺癌转移)奠定基础,也为其他新兴模式生物的细胞图谱构建提供了方法论框架。
研究采用FIRM算法整合多器官数据,并通过Portal跨物种比对验证注释一致性。数据已公开于Tabula Microcebus门户网站,包含组织学切片和交互式基因表达热图,支持全球研究者探索灵长类细胞进化与功能。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