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遗传变异解析玉米表型遗传力的分子机制

时间:2025年8月12日
来源:Nature Genetic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植物复杂性状遗传调控机制解析的难题,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玉米叶片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图谱(pan-cistrome),采用MOA-seq(MNase-defined cis-trome occupancy analysis)技术对25个玉米杂交种进行单倍型特异性TF足迹分析,鉴定出超过20万个与顺式元件占据相关的bQTL(bind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研究发现bQTL能解释72%表型的遗传变异,并定位到ZmNAC111等关键抗旱基因的调控元件,为作物智能育种提供了规模化解析顺式调控变异的新范式。

广告
   X   

在作物遗传改良领域,解析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一直是重大挑战。虽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揭示约50%的加性遗传变异位于非编码区,但由于分辨率限制和缺乏独立的功能验证手段,精准识别功能性顺式调控变异(cis-regulatory variation)仍举步维艰。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理解环境胁迫响应性状的调控机制更显迫切。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Heinrich Heine University Düsseldorf)与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F1杂交体系结合MOA-seq技术,构建了玉米叶片在正常供水和干旱条件下的全景顺式调控图谱(pan-cistrome),系统解析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 binding sites)的遗传变异与表型遗传力的关系。

研究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1)基于25个玉米自交系与B73的F1杂交群体,采用双亲本基因组比对策略消除参考基因组偏好;2)MOA-seq检测单倍型特异性TF足迹,分辨率达100bp;3)整合DNA甲基化数据和Hi-C三维基因组数据;4)通过方差组分分析(VCAP)量化b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

Quantification of functional cis-variation

研究团队在B73×Mo17杂交种中鉴定出327,029个MOA峰,其中48,505个呈现显著等位基因偏好性(AMPs)。与ZmBZR1的ChIP-seq数据对比显示,70%的AMPs等位偏好性方向一致,验证了MOA-seq的可靠性。

Defining functional sites in a maize pan-cistrome

通过25个杂交种的MOA-seq分析,发现19.9%的MPs(MOA polymorphisms)具有等位特异性,最终定位到176,613个bQTL,其中31,739个同时受遗传变异和DNA甲基化调控。

bQTL coincide with known, causative regulatory loci

bQTL精确定位到多个已知调控位点,包括开花时间基因ZmRAP2.7上游新发现的vgt1-MOA增强子,以及ZmTRE1启动子区8bp插入导致的DOF转录因子结合变异。

Variation in DNA methylation can predict MOA occupancy

98.2%的AMPs在低甲基化等位基因上显示更高TF结合活性,CG/CHG甲基化差异可解释38.1%的AMPs变异。

Characterization of a drought-responsive cistrome

干旱胁迫下鉴定出124,504个DS-bQTL,发现ZmNAC111基因座84bp MITE转座子插入通过RNA导向的DNA甲基化影响抗旱性,ZmTINY基因的AP2/ERF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变异与ABA响应相关。

这项研究建立了植物顺式调控变异的系统性解析框架,首次证明bQTL可解释72%表型遗传变异。发现的vgt1-MOA等新型调控元件和ZmTINY等抗旱基因靶点,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该方法克服了传统GWAS分辨率不足的缺陷,使规模化鉴定功能性非编码变异成为可能,对实现复杂性状的精准调控具有里程碑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