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及组织原位RNA-蛋白互作与转录组共分析技术MAPIT-seq的开发与应用

时间:2025年8月12日
来源:Nature Method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RNA结合蛋白(RBP)调控机制研究的瓶颈问题,开发了MAPIT-seq技术,通过抗体导向的RNA编辑策略,首次实现了单细胞和组织原位中RBP-RNA互作与转录组的同步分析。该技术成功解析了PRC2复合体弱RNA结合特性,揭示了G3BP1在脑发育中的阶段特异性调控规律,为动态生物学过程及临床样本的转录后调控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广告
   X   

RNA结合蛋白(RBP)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执行者,控制着RNA的剪接、定位、翻译和降解等生命过程。尽管科学家们已鉴定出超过1,500种人类RBP,但如何在单细胞水平和复杂组织中精确捕捉这些蛋白与RNA的动态互作,始终是领域内的重大挑战。传统技术如CLIP和RIP需要大量样本且无法保留空间信息,而新兴的TRIBE和STAMP等方法又依赖基因改造,限制了在临床样本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缺陷严重阻碍了对RBP在发育、疾病中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

为突破这些限制,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MAPIT-seq(modification added to RBP interacting transcript-sequencing)的革命性技术。这项发表于《Nature Methods》的研究,通过创新的抗体导向编辑策略,首次实现了在单细胞和组织原位同步分析RBP-RNA互作与全转录组,为解析转录后调控网络提供了强大工具。

研究团队采用的核心技术包括:1)双脱氨酶融合系统(rAPOBEC1-pAG-hADAR2dd)实现高灵敏度RNA标记;2)优化交联方案(0.5%甲醛或DSP固定)保持RNA完整性;3)开发生物信息学流程(FLARE分析编辑簇)精确定位互作位点;4)建立单细胞(scMAPIT-seq)和长读长测序流程解析异构体特异性结合。实验验证使用了HeLa、HEK293T细胞系及小鼠胚胎脑组织样本。

设计与优化MAPIT-seq

通过将蛋白A/G与rAPOBEC1和hADAR2dd(E488Q)脱氨酶融合,创建了能同时产生C-to-U和A-to-G编辑的"分子记录仪"。在YTHDF2-FLAG模型中,编辑信号特异富集于PAR-CLIP峰周围(图1b),而0.5%甲醛固定最佳平衡了互作保存与RNA完整性(图1d)。双脱氨酶设计使目标检出率提升20-30%(Extended Data Fig.2b)。

方法学验证

在G3BP1研究中,MAPIT-seq成功捕获了87%的PAR-CLIP已知靶标(图2b),且与ARTR-seq结果高度一致(Extended Data Fig.2e)。敲除实验证实编辑信号强度与G3BP1表达量正相关(Extended Data Fig.2g),证明其特异性。对PTBP1、RBFOX2等RBPs的分析显示,MAPIT-seq能准确识别CU-rich、UGCAUG等特征结合基序(图2g),分辨率接近eCLIP(Extended Data Fig.3f)。

PRC2-RNA互作重新评估

针对PRC2是否结合RNA的争议,MAPIT-seq发现除XIST外,EED、EZH2和SUZ12几乎不结合其他RNA(图3a)。这与CLAP-seq结果形成鲜明对比,提示PRC2的RNA结合可能被既往技术假阳性高估。

组织应用与发育调控

在小鼠胚胎脑部,G3BP1靶标显著富集于神经元发育通路(图4a)。scMAPIT-seq揭示其在G2/M期结合强度最高(Extended Data Fig.8b),且对CENPA等有丝分裂基因呈现正调控,这种相位特异性调控通过ARE元件介导(图5j)。

技术创新

长读长MAPIT-seq首次实现异构体水平分析,发现G3BP1偏好结合长3'UTR的蛋白编码异构体(图6d-f)。10x Genomics平台使单细胞通量达3,000+细胞/样本(Extended Data Fig.7f),且DSP固定方案信噪比较甲醛提高3倍(Extended Data Fig.7c)。

这项研究建立的MAPIT-seq技术体系,突破了现有方法在分辨率、通量和适用范围上的限制。其创新性体现在:1)首次实现单细胞原位互作与转录组并行分析;2)开发双脱氨酶系统提升检测灵敏度;3)兼容冷冻组织临床样本。发现PRC2弱RNA结合特性为表观遗传调控提供新认知,而G3BP1细胞周期依赖性调控机制的解析,则为癌症等疾病治疗靶点开发指明方向。该技术平台有望成为研究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转录后调控的有力工具。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