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海马反馈环路调控抑郁相关行为的昼夜节律变化

时间:2025年8月12日
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编辑推荐:

来自国际团队的研究人员针对神经精神疾病与代谢症状共现机制这一科学难题,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的胰岛模型,揭示了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胰岛β细胞中RORβ基因过表达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进而通过胰腺-海马反馈环路驱动昼夜行为波动的分子机制,为代谢-神经轴调控精神疾病提供了新靶点。

广告
   X   

神经精神障碍患者常伴随代谢异常,但其共病机制始终成谜。最新研究通过双相障碍(BD)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胰岛,发现患者胰岛存在由RORβ(视网膜相关孤儿受体β)过表达引发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小鼠实验显示,胰腺β细胞特异性过表达RORβ会在光周期诱发抑郁样行为,而在暗周期则出现躁狂样表现。

机制研究发现,光周期胰腺RORβ过表达会抑制胰岛胰岛素释放,进而引发海马区神经元过度活跃和抑郁样行为。有趣的是,这种光周期的海马过度活跃会产生延迟效应,在暗周期促进胰岛素分泌反弹,导致躁狂样行为伴随海马神经元活动抑制。该研究首次描绘出"胰腺-海马代谢-神经反馈环路"(pancreas-hippocampus feedback loop),揭示代谢因子与昼夜节律因子如何协同驱动行为波动,为理解双相障碍的昼夜症状转换提供了全新视角。研究涉及的RORβ基因不仅是双相障碍的风险基因,更被发现是调控这一跨器官通讯网络的关键分子开关。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