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植物超大基因家族空间的发现及其对陆地植物适应性进化的启示

时间:2025年9月23日
来源:Nature Genetic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构建包含123个新测序苔藓基因组的大规模泛基因组,首次揭示苔藓植物比维管植物拥有更庞大的基因家族多样性。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系统发育分析和功能验证,发现苔藓通过持续的原创新基因生成和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HGT)获得了大量独特基因家族,这些基因赋予其抗逆性、次生代谢多样性和免疫防御能力,解释了苔藓在极端环境中广泛分布的遗传基础。该研究为理解植物陆地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范式,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

广告
   X   

在植物演化史上,苔藓植物作为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之一,经历了5亿年的进化历程,却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包括极端环境)蓬勃生长。与结构复杂的维管植物相比,苔藓体型微小、结构简单,缺乏木质化输水细胞和真正的根,但其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此前研究受限于基因组数据的匮乏——在55个苔藓目级分类单元中,仅有8个拥有已测序基因组,这严重阻碍了人们对苔藓基因组进化规律的认识。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由 Fairy Lake 植物园、华大基因研究所等机构牵头,联合30余家国际研究团队,对苔藓植物展开了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研究人员新测序、组装并注释了123个高质量苔藓基因组(包括37种苔类、82种藓类和4种角苔类),覆盖了47个苔藓目,并整合了已有数据,构建了涵盖343种 Archaeplastida 物种(包括138种苔藓、146种维管植物和59种藻类)的超级泛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系统比较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尽管苔藓植物的基因组平均基因数量(27,959个)少于维管植物(34,794个),但其基因家族多样性却显著更大——苔藓拥有637,597个非冗余基因家族,而维管植物只有373,581个。更重要的是,苔藓中特有基因家族(仅存在于单个物种中)的平均数量(3,862个)远高于维管植物(2,223个),附属基因家族(存在于两个以上但不足80%物种中)的数量(4,021对1,583)也更多。这些独特和附属基因家族占单个苔藓基因组基因家族总数的56%,而在维管植物中仅占36%。这表明苔藓植物的基因组进化具有其独特性,可能与其长期适应多样化环境密切相关。

为了探究这些额外基因家族的起源,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苔藓的附属和独特基因具有内含子少、编码序列短、表达水平低等特征,与被子植物中新演化基因的特点一致。通过对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等近缘物种的比较,他们证实其中约85%的独特基因与已知基因家族无序列相似性,很可能通过de novo(从非编码区从头产生)机制产生。特别是在藓类植物 Bryidae 中,约26%的独特基因(总计36,481个基因)在至少两个其他物种的非编码区存在高度相似序列,这是目前植物界报道的最大规模的de novo基因候选集。这一发现将de novo基因起源现象从被子植物扩展到了更古老的苔藓植物中,表明它可能是植物基因创新的一种重要且古老的机制。

另一方面,水平基因转移(HGT)也被发现是苔藓基因工具箱扩增的重要途径。研究人员在49种链型植物中鉴定出1,809个起源于原核生物、病毒、真菌或动物的基因家族,其中1,306个是本研究新发现的。HGT 事件在祖先链型植物和祖先胚胎植物中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分别为115和90次),而现存苔藓物种平均携带的 HGT 基因(229个)也多于维管植物(163个)。这些 HGT 基因通常位于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富集区,暗示转座元件可能协助了外源基因的整合与扩增。功能分析表明,许多 HGT 基因与胁迫响应相关:在小立碗藓(Physcomitrium patens)中,93%的 HGT 基因在热、干旱和UV胁迫下差异表达。一些具体案例如下:苔藓从细菌获得的 HPA3 基因编码 N-乙酰转移酶,可解毒有毒 D-氨基酸;从真菌获得的 RDS1 基因可能参与胁迫响应;地钱中 HGT 来源的萜烯合酶(TPS)基因可能具有抗虫功能。

实验验证进一步支持了 HGT 基因的生态适应性功能。研究人员从叶苔 Acrolejeunea sandvicensis 中鉴定出一个真菌来源的 FBT 基因(含真菌凝集素结构域 PF07367),该基因编码的 lectin 蛋白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具有强烈毒性(0.45 μg mg-1 剂量可导致97.62%死亡率),效果接近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产生的 Bt 毒素;同时,它也能显著抑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生长速率。这表明苔藓通过 HGT 获得了一系列抗虫基因,增强了其防御草食动物的能力。

除了基因来源的创新,苔藓在基因功能上也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特征。研究发现,在小立碗藓中,63%的附属基因家族和27%的独特基因家族响应非生物胁迫(如UV、热和干旱)。此外,苔藓拥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尤其是萜类),其合成基因(TPS)多样性很高,其中70%以上属于附属和独特基因家族,且多次独立地从微生物通过 HGT 获得。这些萜类化合物在化感作用、驱虫、抗病和激素活性中发挥关键作用。苔藓的免疫受体系统也与被子植物显著不同,暗示了不同的进化防御策略。

本研究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方法:包括基于 Nanopore PromethION 的长读长测序、stLFR 和 10x Genomics 短读长测序、Hi-C 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进行基因组组装和支架构建;使用 BRAKER2 流程整合转录组、同源性和ab initio证据进行基因注释;通过 OrthoFinder 进行直系同源群分析;利用 BEAST2 进行分子钟定年;采用 IQTREE2 进行系统发育重建;通过体外表达和昆虫饲喂实验验证基因功能。样本来源于全球多地(包括南极、中国、智利等)的野外采集材料,并经标本馆凭证保存。

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苔藓超级泛基因组:核心、附属和独特基因

分析显示苔藓基因家族累积曲线随样本量增加持续上升,而核心基因家族在约30个基因组后趋于稳定,表明其基因库远未饱和。祖先基因家族数量重建表明苔藓节点一直保持较高基因家族多样性,而维管植物在晚近节点(如白垩纪-古近纪界线附近)可能因大规模灭绝事件而丢失了大量祖先基因家族。

苔藓独特基因的de novo起源

苔藓的附属和独特基因具有典型年轻基因特征(内含子少、CDS短、表达低),且大部分与已知基因无相似性。通过比较地钱近缘物种(分化时间5-7百万年),证实70-80%的独特基因可能源于非编码区的de novo起源。

水平基因转移(HGT)的景观

苔藓经历了持续且广泛的 HGT 事件,获得了大量外源基因,这些基因多与代谢、胁迫响应和防御相关。实验证明某些 HGT 基因(如 FBT lectin)具有显著的抗虫活性。

讨论

本研究揭示苔藓植物通过de novo基因创新和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构建了远超维管植物的基因家族多样性。尽管苔藓基因组平均基因数量较少,但其基因家族类型更丰富,这可能源于其单倍体显性世代使新基因能直接暴露于选择之下,以及其配子体组织的全能性促进了遗传新颖性的固定。这种遗传多样性很可能是这些结构简单生物适应多样环境、成功殖民全球极端生境的基础。该研究不仅填补了苔藓基因组资源的空白,而且挑战了传统以维管植物为中心的植物适应性进化观,为理解植物陆地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苔藓中大量未注释的附属和独特基因家族也为未来发掘抗逆、抗病新基因提供了宝贵资源。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