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道天然淋巴细胞空间功能多样性揭示抗HIV病毒反应新机制

时间:2025年9月23日
来源:Nature Immunology

编辑推荐:

本刊推荐:为解决女性生殖道(FGT)黏膜免疫中天然淋巴细胞(ILCs)的抗病毒作用机制不明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多组学技术揭示了FGT中ILC亚群的空间分布和功能特性,发现ILC1s和ILC3s在稳态下预载细胞因子并能快速响应HIV刺激,为黏膜免疫保护提供了新见解。

广告
   X   

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女性通过性传播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风险始终存在,但生殖道黏膜的天然防御机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虽然完整的上皮屏障、黏液和天然免疫细胞等保护机制已被认知,但病毒突破防御的初始事件及其与宿主免疫细胞的早期相互作用,由于发生在几分钟内,难以在体内捕捉。这使得开发有效的预防措施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一种名为天然淋巴细胞(ILCs)的组织驻留淋巴细胞,它们缺乏抗原特异性受体,专长于细胞因子分泌,在黏膜免疫中可能扮演关键角色,但它们在女性生殖道中的分布、功能及对HIV的应答机制却几乎未被探索。

为此,Alexandra Werner、Laura Moreno de Lara等研究人员在《Nature Immunology》发表了最新成果,通过整合光谱流式细胞术、CITE-seq(细胞索引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单细胞测序)和ChipCytometry(芯片细胞术)等尖端技术,首次系统解析了人类女性生殖道中ILCs的空间分布、功能特性及其对HIV刺激的快速应答机制。

研究团队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从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获取子宫内膜(EM)、宫颈内膜(END)和宫颈外膜(ECT)组织样本,通过酶消化制备混合细胞悬液;利用高维光谱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应用CITE-seq技术对HIV刺激30分钟后的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和表面蛋白同步分析;采用ChipCytometry实现多重荧光空间显微成像以确定细胞的空间定位;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非参数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

ILCs在女性生殖道黏膜稳态中携带抗病毒细胞因子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高维光谱流式细胞术鉴定出CD45+、谱系阴性(Lin-)、CD127+的ILCs群体,并排除经典自然杀伤(NK)细胞(CD335-CD94-CD127-)。发现ILCs约占单个核免疫细胞的0.52%,且子宫内膜中的ILCs数量显著高于宫颈外膜。根据CD294(CRTH2)和CD117(c-Kit)表达,将ILCs分为ILC1s(CD294-CD117-)、ILC2s(CD294+)和ILC3s(CD117+),其中ILC1s和ILC3s是主要亚群,且分布呈现区域特异性:ILC1s富集于宫颈内膜和宫颈外膜,而ILC3s富集于子宫内膜。转录因子分析显示ILC1s表达T-bet、ILC2s表达GATA-3、ILC3s表达RORγt,符合经典定义。更重要的是,在未刺激状态下,ILC1s和ILC3s分别组成性产生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2(IL-22),且生殖道ILCs是这两种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表明它们可能作为一线防御力量参与黏膜稳态维持和抗病毒准备。

无偏聚类揭示组织驻留标志物和功能亚群分化

通过无监督聚类分析(FlowSOM),研究者将ILCs分为10个簇,并发现子宫内膜ILCs表型最为独特。大多数ILCs高表达组织驻留标志CD69,部分共表达CD103(αE整合素)。CCR6(CC趋化因子受体6)主要在ILC3s上表达,且富集于子宫内膜。根据CD103和CCR6表达,可将ILC3s分为CCR6-、CCR6+CD103-和CCR6+CD103+三个功能亚群,其中CCR6-亚群富集于宫颈外膜,而CCR6+CD103-富集于子宫内膜。CD161(NK1.1)的表达在子宫内膜和宫颈ILCs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CD103+ILC1s和ILC3s共表达,提示其作为区分功能亚群的关键表面标志。

CD161和NKp44区分稳态下的功能ILC亚群

功能研究表明,CD161-ILC1s的IFNγ产生能力更强,而CD161+ILC3s的IL-22分泌更显著。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ILC3s在稳态下即发生脱颗粒(CD107a表达),且这一现象特异性地发生于CCR6+CD103-ILC3s亚群,并主要局限于子宫内膜。NKp44(自然细胞毒性受体)特异性地表达于ILC3s,且富集于子宫内膜,主要存在于CCR6+CD103-亚群中。NKp44+ILC3s与CD107a共表达,并在PMA(佛波酯)刺激后显著上调脱颗粒水平,而NKp44-ILC3s则主要响应PMA分泌IL-22,表明这两个亚群功能分工不同。

NKp44+ILC3s定位于子宫内膜淋巴聚集体内

通过ChipCytometry空间成像技术,研究者观察到子宫内膜中存在由CD3+T细胞和CD20+B细胞组成的淋巴聚集体,其中 exclusively 存在NKp44+CCR6+ILC3s(包括CD161+和CD161-),它们与T细胞、B细胞紧密互作。而NKp44-ILC3s则位于子宫内膜腺体附近,与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在宫颈外膜,ILC1s分散分布,靠近复层上皮,其中CD103+ILC1s位于上皮基底层附近,而CD161+ILC1s分布于组织深层。这种空间定位的差异提示不同ILC亚群可能通过不同的细胞互作方式发挥免疫功能。

年龄和妊娠史调控生殖道ILC亚群分布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宫颈外膜中ILCs比例下降,而子宫内膜中ILC1s比例增加、ILC3s比例减少,提示年龄相关的免疫重塑具有组织特异性。更有趣的是,末次妊娠后的时间与子宫内膜ILCs比例呈正相关,且既往妊娠者的宫颈外膜ILCs表达更高水平的CD161。这些发现表明,生殖道ILCs的分布和表型受到年龄和生殖历史的动态调节,这可能影响黏膜免疫状态和对病原体的易感性。

ILCs通过转录重编程快速响应HIV刺激

通过CITE-seq分析HIV刺激30分钟后的细胞反应,研究人员在ILC富集簇中鉴定出多个显著上调的基因,包括与细胞增殖相关的PRIM1、趋化因子CXCL8、PKC底物PLEK、促炎细胞因子IL1B和TNF、抗凋亡蛋白BCL2A1、淋巴细胞迁移相关蛋白CD52以及增加活性氧(ROS)的ROMO1。同时,下调基因包括抑制ROS产生的CYGB和RHOBTB3、抑制增殖的UBA7和CNOT3等。基因富集分析显示,HIV刺激后ILCs的应答涉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对脂多糖的细胞应答、细胞表面信号传导和ROS产生等多个先天免疫相关通路。

ILCs通过细胞因子分泌和表面受体调节应答HIV

流式分析发现,部分ILCs表达低水平的CD4(富集于宫颈ILC1s)和CCR5,且存在CD4+CCR5+双阳性群体,提示少数ILC1s可能通过经典HIV受体介导病毒进入。HIV刺激30分钟后,CD161-ILC1s出现细胞内IFNγ含量降低和脱颗粒增强,并伴随CD4下调和颗粒性降低,而gp120刺激仅引起脱颗粒反应,表明HIV受体 engagement 仅部分介导了这一应答。对于ILC3s,HIV刺激引起CD161+亚群IL-22含量下降和NKp44表达上调,但gp120刺激无此效应,说明ILC3s的应答不依赖经典HIV受体。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样本中的T细胞和NK细胞在30分钟内未出现类似反应,凸显了ILCs应答的快速性和特异性。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女性生殖道中ILCs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多样性,以及它们作为快速应答者在抗HIV黏膜免疫中的潜在作用。研究发现ILC1s和ILC3s在稳态下即"预装"抗病毒细胞因子,并能在HIV暴露后数分钟内通过细胞因子释放和表面受体调节作出反应。此外,ILC亚群的分布和功能受到年龄和妊娠史的动态调节,且子宫内膜中独特的NKp44+ILC3s群体通过定位于淋巴聚集体和脱颗粒作用,可能参与细胞间免疫调节。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针对HIV等性传播感染的黏膜疫苗和预防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阐明ILCs与HIV相互作用的直接机制,以及这些细胞在体内抗病毒保护中的具体功能。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