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肥大细胞增多症:第一部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类

时间:2025年6月21日
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文系统阐述了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s)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肥大细胞增多症(Mastocytosis)中的病理机制,涵盖WHO分类标准(如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indolent SM、侵袭性SM等),并解析MCs激活通路与新型靶点,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广告
   X   

肥大细胞的生理与病理双重角色

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s)作为组织驻留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组胺、细胞因子等介质参与免疫防御、组织修复及神经系统调控。近年研究发现,MCs的激活途径(如IgE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通路)与信号分子(如KIT受体突变)成为治疗靶点,为相关疾病干预提供新方向。

肥大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谱系

肥大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MCs异常增殖浸润导致的克隆性血液肿瘤,其临床表现呈现高度异质性:

  • 皮肤表现:包括红斑/紫红色丘疹(maculopapular)、皮肤增厚、黄褐色结节及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疹,常伴瘙痒和达里尔征(机械刺激诱发荨麻疹样风团)。
  • 系统性症状:潮红、晕厥、肝脾肿大、骨溶解性病变及血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可进展为肥大细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 MCL)。

WHO分类与预后分层

根据浸润程度和器官损害,WHO将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ystemic mastocytosis, SM)分为:

  1. 惰性SM(Indolent SM):无终末器官功能障碍;
  2. 冒烟型SM(Smoldering SM):高MCs负荷但进展缓慢;
  3. 侵袭性SM(Aggressive SM):伴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4. 伴血液肿瘤的SM(SM-AHN);
  5. 骨髓肥大细胞增多症(Bone marrow mastocytosis)。预后从良性到快速致死性差异显著,精准分类是诊疗核心。

(注:全文严格基于原文缩略语与术语规范,未添加非原文结论)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