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传统治疗手段(如心脏移植和机械循环支持)的局限性,探索肺动脉环缩术(PAB)的创新应用。通过3例DCM患儿(含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合并症)的临床数据,证实PAB可显著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最高提升20%以上),逆转左心扩大,为无法接受移植的患儿提供新选择。研究为PAB在儿科DCM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首个中国临床证据,发表于《BMC Pediatrics》。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威胁患儿生命的常见心脏病,传统治疗面临巨大困境:心脏移植(HT)供体短缺且25年存活率仅37%,机械循环支持(MCS)设备存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更棘手的是,婴幼儿患者因体型限制难以适用现有MCS装置。在此背景下,德国学者Dietmar Schranz于2007年首次尝试将肺动脉环缩术(PAB)——一种原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技术——创新性应用于DCM治疗,但中国尚未有系统报道。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团队在《BMC Pediatrics》发表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该研究纳入3例特殊DCM患儿:病例1为6月龄男婴,合并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病例2-3为3-4岁幼儿,均存在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病史。所有患儿在接受规范药物治疗后仍出现进行性心功能恶化(LVEF最低仅21%)。研究团队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精准评估心室功能后实施PAB手术,术中采用经食道超声(TEE)实时监测右心室压力调节环缩程度。
关键技术包括:1)多模态影像评估(超声+CMR);2)个体化PAB手术(Ethicon MERSILENE环缩带);3)血流动力学动态调控(维持右心室压力达左心室60-70%);4)术后联合药物治疗(米力农+ACE抑制剂)。病例队列来自本院收治的难治性DCM患儿。
病例特征
治疗结果
机制探讨
研究提出PAB起效的双重假说:1)通过心室-心室相互作用(VVI)减轻左心室前负荷;2)利用儿童心肌再生潜能(病例1婴儿效果最佳印证该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团队突破性地将PAB适应症扩展至先天性心脏病继发DCM(病例1),术后数据证实主动脉狭窄矫正联合PAB可协同改善血流动力学。
该研究为PAB在中国儿科DCM领域的应用建立临床路径(图4):推荐用于RVEF>45%、LVEF<30%且LVEDD z值>4.5的3岁以下患儿,尤其适合HT/MCS不可行者。尽管长期疗效仍需验证,但3例患儿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均改善Ⅰ-Ⅱ级,证实其短期安全性。德国协作组Schranz D教授评价该研究"为心室重构理论提供了东方人群证据",其创新性体现于:1)首次验证PAB在结构性心脏病继发DCM的疗效;2)建立CMR指导的精准环缩标准。这些发现为全球PAB治疗指南的完善贡献了关键数据。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