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各国的学者对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是不同的,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4种:
1.传统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学说的观点
(1)绝对利益理论。它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宜其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各国如果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那么彼此都能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2)比较优势理论。此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没有哪个国家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的商品,然后进行交换。(3)赫克——俄林要素比例学说。此学说以各国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和要素利用强度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的依据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它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含有大量相对的比其他地区便宜的生产要素。
2.各国(或地区)经理们的观点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就国际竞争力问题对各国(地区)实业界人士的调查结果看,侧重经营独立化的国家(如英国)的经理们认为,劳动适应性强、金融设施完善、企业家善于创新和自然资源丰富是构成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比较重视合作的国家(如北欧各国)的经理们认为,劳动力素质高、经济社会化、医疗设施完善、产品与服务质量好和效率高是构成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产业经济学家的观点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在国家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是不恰当的,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应从产业角度考察才有意义。所以,正确的提问应该是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母国基地”。
4.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的观点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的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根据此定义,他们把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准则分解为10个要点:(1)竞争力资产和过程是两个方面的结合;(2)在一定条件下创造新资产是竞争力的核心;(3)单纯依赖资源禀赋的国家可能富有,但却不具有竞争力;(4)资源贫乏的“穷国”可能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而变得极富竞争力;(5)“穷国”可能比“富国”更具竞争力;(6)国际化是建立在引进吸收或输出扩张能力或两者兼备的墓础上的;(7)竞争是可以测度的,可以划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8)“硬指标”的周期比“软指标”的周期要短;(9)从趋势看一国越要发展经济,就越依赖“软指标”的表现;(10)竞争力是变动的,但也是可以长期保持的。
基于对国际竞争力的上述理解,他们把国际竞争力分为八类要素:国内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际化、企业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和国民素质。
上述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观点从企业、产业、国家的角度对国际竞争力的含义作了概括阐述,笔者将依据对国际竞争力的上述理解进行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二、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态势
1.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我国是中药材王国,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20世纪80年代全国最大的一次药物普查,全国有中草药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这为我国中成药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药源。同时,我国拥有大量的处方资源,在二次开发和研制现代中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需求优势。中医药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为我国广大患者所接受,需求量极大。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医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转而开拓中草药领域,使得国际市场对中草药的需求急剧增加。国际上主要有以华裔为中心的传统中草药市场、日本和韩国中草药市场、西方中草药市场等三大中草药市场,这些为中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理论优势。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其自身完整的系统,其理论内涵博大精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药理论的前沿性。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对人类生命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治疗优势。中药以其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而著称,在调整人体内环境方面较西医药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由于疾病谱的变化,中药在亚健康和一些疑难杂症方面具有特殊治疗功效,这引起了西方医药界更多的兴趣和关注。
2.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威胁和风险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
(1)中药产业自身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中医中药结合不紧密,中药材和处方源头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程度低、对中医药的挖掘不深、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中药企业科研投入低和科技创新能力差等方面,所有这些都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
(2)竞争对手的因素。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植物药以其疗效显著、技术含量高而形成对中药的强烈冲击。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草药的需求大国主要有日本、东南亚各国、韩国、德国等,它们同时也是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以日本为例,日本企业规模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研究开发能力较强,日本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已经走到了我国的前面。在中药材方面,日本以前用于汉方制剂的原料药材主要是从我国进口,而从1990年开始,日本大力发展药材基地,设立药物种植园,从我国大量引种药材,力图实现自给。另外,日本中药企业还凭借其生产效率高、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品种单一的优势大量生产中成药。
三、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1.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行业是那些国内“六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行业。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详细分析了“六因素”对产业(行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六因素”分别是要素条件、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机遇和政府行为。
根据波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并结合中药产业特点,笔者认为,影响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能力和政府行为等要素。资源要素是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它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需求要素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动力,它包括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企业能力是企业对现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能力比企业现有资源更重要,是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2.对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1)出口竞争力指数。出口竞争力指数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它反映了一国产业的出口竞争能力,是衡量产业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之一,如该指数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从总体上看,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动态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如表1所示)。
表1 1993-1999年我国中药产业出口竞争力指数 (单位:万美元)
年份
|
中药材
|
中成药
|
中药产业
|
||||
出口额
|
进口额
|
竞争力指数
|
出口额
|
进口额
|
竞争力指数
|
竞争力指数
|
|
1993
|
32919
|
5683
|
0.71
|
15569
|
15544
|
0.00l
|
0.391035
|
1994
|
53721
|
5136
|
0.83
|
16866
|
11366
|
0.19
|
0.621031
|
1995
|
53701
|
4829
|
0.83
|
17978
|
13963
|
0.13
|
0.584574
|
1996
|
44357
|
5194
|
0.79
|
16615
|
16327
|
0.009
|
0.478235
|
1997
|
42465
|
5773
|
0.76
|
13801
|
13066
|
0.027
|
0.498329
|
1998
|
33213
|
5779
|
0.70
|
13117
|
17252
|
-0.14
|
0.335909
|
1999
|
29517
|
5344
|
0.69
|
12350
|
15822
|
-0.12
|
0.328415
|
(2)竞争态势矩阵。竞争态势矩阵用于确认产业及产业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劣势和相对竞争地位,它基于比较而涉及的竞争国家不止一个,比较范围包括中药产业的各个方面,关键因素更为笼统,不包括很多具体的或者硬数据。这种方法把对指标的评分划分为几个等级,在指标数据难于获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比较所对比国家的中药产业各个指标的强弱来获取数据,然后,再对指标数据加权综合,求出各个国家该产业竞争力的大小。但竞争态势矩阵只是利用部分信息、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中药产业的相对竞争态势。从表2的评价结果来看,日本汉方药产业最具竞争力,中国和韩国次之,新加坡最弱。
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3—1999年统计年报。
表2 中药产业竞争态势矩阵
关键因素
|
权重
|
中国
|
日本
|
韩国
|
新加坡
|
||||
评分
|
加权分数
|
评分
|
加权分数
|
评分
|
加权分数
|
评分
|
加权分数
|
||
资源要素
|
0.30
|
4
|
1.2
|
2
|
0.60
|
3
|
0.90
|
1
|
0.30
|
需求要素
|
0.20
|
3
|
0.60
|
4
|
0.80
|
2
|
0.40
|
1
|
0.20
|
企业能力
|
0.40
|
1
|
0.40
|
4
|
1.60
|
2
|
0.80
|
3
|
1.20
|
政府行为
|
0.10
|
4
|
0.40
|
1
|
0.10
|
3
|
0.30
|
2
|
0.20
|
总计
|
1.00
|
|
2.60
|
|
3.10
|
|
2.40
|
|
1.90
|
注:评分值表示各个国家每个子要素竞争力的强弱(1=弱、2=次弱、3=次强、4=强)。为了简化,仅包括四个关键因素,没有按具体指标评分。
3.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企业的规模与生产集中程度、产业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三个指标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核心指标。笔者主要以中国与日本的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1)企业规模和生产集中程度的比较。企业规模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规模大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品牌、营销手段等方面比规模小的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与日本相比,我国中药企业的规模和规模经济利用程度是很低的。日本企业的总体规模水平远远大于我国中药企业的规模。日本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津村1999年销售额为6.12亿美元,而同年我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北京同仁堂的销售额为22.017亿人民币(约2.65亿美元),不及津村销售额的一半。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我国的中成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日本汉方药企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化带来许多优势,如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后能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以津村为例,津村拥有自己的研究所,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约占销售额的10%。
(2)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比较。日本汉方药产业科研开发能力较强,专利申请以企业为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津村为例,1993-1998年申请专利100多件。日本汉方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工艺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汉方剂型的生产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日本在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方面(如固液分离技术、冻结干燥工艺等)和剂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日本汉方药企业在质量控制标准上均符合国际推行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近年来,日本企业又相继推行了最佳研究实验规范(GLP)、最佳供应规范(GSP)、市场信息反馈规范等多项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使日本汉方制剂的生产、研究、流通纳入了现代医药管理的轨道。日本汉方制剂生产的机械化、连动化、自动化以及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日本汉方制剂生产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申请专利的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申请专利件数不断提高,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还没有成为申请专利的主体。我国中药产业的整体工业水平还比较低,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水平,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同时,我国的科研投入水平也远远低于日本汉方药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
(3)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比较。从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来看,企业间差别很大。从我国中药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日本汉方药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比较来看,日本汉方药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当于我国优秀企业组的6倍、中等企业组的20倍,远远高于我国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中药产业在某些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从我国现存中药产业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制约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又是互相关联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来自政府、企业和市场本身的问题。要解决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自然应从研究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在发展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功能和关系人手,参照世界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践,认真剖析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进程中,发现和探索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策略。笔者认为,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正确定位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功能,理顺三者在提高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程中的关系,以适应市场激活和服务于企业、发挥中药产业整体功能的原则,迅速解决好政府对中药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这是保证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前提。
2.中药企业要进一步改革、开放,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效兼并重组以提高中药产业的集中度,促进中药产业内部集中度高的企业和优势产品的形成,这是提升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3.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依靠政策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全面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水平和成效,这既是提高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为中药跨国公司的崛起提供国际化产业的支撑。
4.从建立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盈利结构来讲,发展中药产业市场拟以国内中药产业基础市场的升级为重点,以拓宽亚洲和世界华裔市场为近期目标市场,以探索准人西方药物主流市场为试点,为最终全面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战略准备。
5.为了尽快提升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较大幅度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以国际技术联盟的形式,选择若干“古方”与国际合适的研发机构或跨国的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在合资或合作的过程中,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结合,加快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姚大伟、石士钧:《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王国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New York Free Press,1980.
[5]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New York Free Press,1985.
[6]World Economic Forum(WEF),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9.
[7][美]Michael E.Porter著,陈小悦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编自 《国际贸易问题》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