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比较分析

时间:2004年12月7日
来源:慧聪网

编辑推荐:

广告
   X   

——访清华大学中国医药卫生行业高管培训基地教授聂昕先生 



背景:区域经济学是西部开发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着眼点,而中药种植基础上的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又是若干西部省份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国家四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省份-四川、吉林、云南、甘肃,对其中药产业的自然资源、产业化程度、科研开发实力与战略定位远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部分省市的中药现代化建设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其中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吉林省虽然位于东北,地理位置上不属于西部,但是由于地处长白山腹地的延边州同样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这里的中药企业与东南沿海的企业相比,总的来说更接近于西部中药企业的盈利模式,所以我们把这4个省份拿到一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希望从中发现一些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以及部分种植基地的潜在价值。 



据此,我们特地走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医药卫生行业高管培训基地教授聂昕先生,请他中国中药产业区域竞争发展问题。以下是我们采访的整理。 



聂昕先生: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讲师,著名医药金融投资专家,多家投资银行高级分析师及医药上市公司战略顾问,SFDA南方所特约记者,主要负责医药食品行业投资研究。 



主要业绩:在中证报、上证报成功推荐丽珠集团(2002.1)、吉林敖东(2002.4)、白云山(2003.2)、复星实业(2003.4)等公司;曾承担了国家发改委与吉林省政府的民营医药业研究、医药地域研究、重组研究等多项课题,实地考察50多家药业上市公司,发表专业媒体文章过百篇,起草多家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的商业计划书;在此之前,曾就职于世界500强德国MERCK医药化工集团,负责美国基因产品品牌STRATAGENE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工作,深谙上海、北京两地;在复星实业股份任职期间,负责基因诊断产品在15个省市的百家医院推广工作。 



四个省份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科研实力在国内也处于中上游,但是产业资源分散,企业数量偏多,除少数几个特例外,大都缺乏有国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高成长的规模销售品种,这一点突出表现在:4个省只有2个企业进入2001年国内销售收入前30强,产品也只有7个进入全国零售领先药品前50位,远远落后于四省在全国医药业利润排名的集中程度,我们认为该4个省份与中药强省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这不仅表现在企业与东南沿海企业的差距上,而且与陕西、天津等省份相比,规模企业与产品的劣势也较突出。 



四川与吉林在90年代的中药产业进步过程中成为国内的领头羊省份,2001年已经分别实现了中药产值过50亿、利税过10亿的阶段性目标,在未来几年中,这里的企业有望再接再厉,继续发挥部分优质中药材GAP种植与生物药开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得两个省份实现从中药大省向中药强省的飞跃。 

云南与甘肃分别在国际化合作与剂型、生物药改造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指引下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在近几年为部分强势企业迎来超常规发展的机会,其中云南白药、昆明制药、佛慈集团等大型企业可望率先成为部分意义上的国际化中药企业集团。 

1、四地自然资源比较 


四个省份作为中国四大中药种植基地与农业大省,在自然资源与药用动植物种类上大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又各自有所侧重,部分中药材的地区标准可能上升成为国家标准、甚至世界标准: 

首先,四川在地理上居于东中地区向西发展的最佳位置,具有承东启西桥头堡式的战略地位;使得四川无论从经济总量上,还是资源优势及区位上都可称为西部第一省。四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对四川本身,而且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四川的中药材年产销量10多万吨,占全国的1/3,首批启动了川芎等13种GAP基地,第二批15种示范区也已启动。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称,天然中药种类数量居全国首位,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上的云贵高原,高海拔、低纬度地理环境位置形成了大跨度的立体气候条件;暖湿气流形成了中药材生长的理想温度和湿度。因此,云南具备了如砂仁、丁香、乳香等热带药材的生长条件,也具备如三七、天麻、茯苓等温带药材的生长条件,还具备如雪莲花、虫草、人参等寒带药材的生长条件; 其中三七年产量达120万千克以上,占全国产量的86%。未来几年中,将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选择三七、砂仁、天麻、丁香等地道药材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GAP示范基地)。

吉林省的长白山区是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拥有药用动植物1800多种,占全国品种总量1/3左右,其中蕴藏量占全国1/2以上的品种有40多个,人参、鹿茸、林蛙等十种道地中药材,产量居全国之首,其中人参的产量占到全国的80%与世界的60%以上,这里开展人参、五味子、龙胆等中药材的GAP规范生产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甘肃作为四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自然优势虽然没有另外3个省份突出,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地产,例如被誉为“西北药都”的陇西县,是国内最大的药材集散地之一;其中有4个中药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当归为甘肃的优势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左右,党参也是甘肃四大地产之一,为全国主产区,年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黄(红)芪、大黄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地产之一。建立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将为能够提供符合GAP标准的当归、党参等地道药材提供重要的基础。 

2、科研开发实力比较 

西部诸省份,论科研开发实力,当属四川、陕西最强,而云南、甘肃在五六十年代也曾经积聚了大量的人才,兰州曾经是全国人均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我们认为当前这几个省份中药产业科研方面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每年吸引多少多少人才,留东部户口在西部工作等等数量化的指标方面,而是应该做好切实充分盘活现有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作;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实验室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从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市场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从国内优势转化为国际优势。一定意义上说,中成药的出路在于剂型的现代化改造与植物药种植、提取、浓缩等环节标准化等方面的创新,其中最为基本的“及格线”GMP认证,这里还有很多企业目前还未整体通过,在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四川拥有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拥有中药学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天然药物研究中心(成都地奥)、国家中药GLP中心、GCP中心、国家中药新药开发中心等国家重点研究中心;拥有一批高科技成果,可支撑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例如自主开发的 CO2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大孔树脂吸附等制药新技术、新设备研究项目,已应用于很多中药的研发和生产。预计短期内四川在西部中药产业与科研开发方面的龙头地位难以动摇,首先需要考虑的仍是如何在金融、高新园区扶植等方面做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大文章,最终促进中药产业的全面升级,摆脱中药工业过于依赖中药材种植与粗加工产品的相对被动地位。

云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围绕三七系列、云白药系列、灯盏花系列、蒿甲醚系列以及民族药、特色植物药及昆虫药系列等中药特色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品牌,将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切入点。

甘肃也已起步开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工作,与三九医药、千金药业、扶正制药等企业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GAP研究;这些都将进一步推动这些地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吉林省的科研优势,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长春市,而中药与生物制药并举已经成为长春医药业的发展方向,长春作为国内生物技术制药开展最早的城市之一,酶工程、植物染色体工程、干扰素开发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有上万名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开发、生产的人才,全市产值超亿元的6户医药企业都是生物制药企业,单品种产值过千万元的26个品种中有18个是生物药品,生物制药已成为长春市医药发展的中坚力量。

基础研究方面,吉林大学酶工程、玉米深加工等方面国内领先;东北师范大学在遗传学、中药提取等方面有优势;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内该领域研究实力最强的机构之一,此外研究机构还有解放军农牧大学(已故殷震院士在育种方面学术领先),吉林农业大学等。这些企业与长春高新开发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20多家优势生物制药、中药企业一起,使得该地区这两个领域“产学研”综合实力在国内处于北京、上海之外第二军团中的领跑地位,目前唯一可惜的是省内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药品品种中还本省科研人员的贡献比重还不高,我们认为这与这里产学研结合与激励体制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吉林省的科研导向型企业,我们认为应该关注一些非上市企业-天药科技公司、长春中大中药基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部分科研导向型企业,正在逐渐摸索出各自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机制(关键是制度方面的创新),他们的超常规发展对于吉林省,乃至全国的中药现代化都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甘肃省为综合利用当归、党参、曾经组织过全省“当归药材”攻关,参加的有兰州大学、佛慈集团、兰州制药厂等单位,对当归的全部成分进行过分析,当归的阿魏酸等103种成分进行过研究,一些成分已做过红外图谱;这对制定当归指纹图谱,建立当归药材规范化标准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中药方面佛慈集团、兰药集团、奇正集团也分别有一些特色产品。

另外这里的生物制药基础也较好,已获得国家一、二类新药证书的口服痢疾双价活疫苗、A型肉毒结晶毒素、抗肿瘤药等新药尽快实现产业化;一个实例是最近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开发出治疗神经受损特效药--冻干神经生长因子(NGF),而且在世界上同类产品开发中首先获得新药证书,使其成为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包括外伤性神经损伤和退行性神经病变,预计有几十亿元规模的治疗市场,据悉,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已将该技术转让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公司开发生产,预计年生产可达500万支。 

4、产业水平比较 

四个省份药材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国内中上游,但是产业资源分散,企业数量偏多,除少数几个特例外,大都缺乏有国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高成长的规模销售品种,这一点突出表现在:4个省只有2个企业进入2001年国内销售收入前30强,产品也只有7个进入全国零售领先药品前50位,远远落后于四省在全国医药业利润排名的集中程度,我们认为该4个省份与中药强省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这不仅表现在地区优势企业与东南沿海企业的差距上,而且与陕西、天津等省份相比也较突出。 

其中吉林省国民经济总量不高,人均水平处于国内中游水平(人均GDP    7640元,全国第17位,同期上海37400元,全国平均 不到1000美元),医药业产值96亿元,在省内也只是优势产业,从产值贡献上看,离支柱产业的地位还比较遥远,2000年医药工业在省内工业门类中所占比例仍然不到6%,医药商业总量在国内也位居后十名。 但是,吉林省医药行业利润贡献相对名次明显靠前:2000年在省内工业门类中所占比例9%,医药业利润位列全国第七,其中中药业产值已经达到54亿元,利润7.7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利润83%,多项指标都已经名列全国第一。而吉林修正、通化东宝、吉林敖东等龙头企业迟早需要转变成为全国性的企业, 该省中药、生物药的十多家龙头企业除吉林修正外,大多已经直接、间接进入了证券市场,这些企业良性的融资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吉林省中药产业的第二次腾飞将提供重要保证。

近年来,四川省中药产业发展迅猛,中药产值98年跃居全国第一位,而后几年与吉林省一起领跑全国中药工业;全省现有中成药生产企业120多户,中药饮片企业90多户,其中17户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90年代全省中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50.6%,2002年全省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52.3亿元,居全国第2位,实现利税11.5亿元。全省中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均占全省医药工业的比重都在50%以上;地奥、迪康、康弘、雅安三九等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相对而言,这一地区上市公司的素质却并非尽如人意,我们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四川地区的中药产业助推器主要来自民营力量,而且淘汰率很快,成都最好的5家中药企业基本都没有上市;因此目前的3个上市公司并不能完全反映四川地区的中药产业发展水平,认为这里的重组并购在2003年也将迎来新的高峰。

云南省医药行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今年在产品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步增长,一批重点医药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目前已立项扶持了云南白药、昆明制药、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公司等骨干制药企业的22个技改及GMP生产线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重点发展以三七、云南白药、灯盏花、天麻、甾体激素类为主体的系列药品。

甘肃目前还没有医药类上市公司(另外3个省份已经分别有3家以上),但优势企业也较为集中,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佛慈集团、兰药集团、奇正集团等企业为主;甘肃省医药行业坚持以本地中药材资源为依托,以中药工业和生物制药为重点,着重发展中药浓缩丸、藏药、植物药、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逐渐形成具有本省特色的以中藏药和生物制药为主导的产品结构。并由此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甘肃省医药行业总产值构成中,中成药近4亿元,占总产值比重的50%;生物医药为2.88亿元,增长83.6%。 产品结构的调整还使得企业产品的开发呈加速态势,一些优势品种的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河西制药厂前列泰系列产品产销量持续上升;定西扶正制药公司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西峰制药厂的心痹舒胶囊和复方羊角冲剂;兰州生物所的国家一类新药肉毒毒素等产品供不应求。

5、战略定位与2005年远景展望

四个省份的科技厅都制定了本省中药产业的2005年远景规划,其中四川、吉林分别力图实现中药工业产值150亿、120亿、云南与甘肃也分别制定了90亿与40亿元的医药工业产值目标;这个近乎5年翻3倍的目标要求各省中药工业维持30-40%以上的超常规发展速度,我们认为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园区资本扩张步伐的加快与重点产品高增长的示范带动作用:

其中四川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园四体系”建设,即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和研究开发、药材生产、中药制药、配套服务四大体系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是科技部批准建立的高科技产业园,位于成都高新区,拟逐步形成集现代化中药企业和研究机构于一体、相关配套的新型科技产业园区,研究开发体系是“一园四体系”的核心和枢纽,将带动全省中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水平的根本提高。

吉林省医药产业十五计划中提出长春、通化、延边“一园两城” 的定位与融资取向模式,我们认为同时需要解决好几个深层次矛盾:首先是科研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拿科研来说,我们的建议是科技投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整合上游的研究开发技术中心与中游的企业中试基地,实现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分流部分科技人员到技术改造与市场营销等方面,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 

另外还需要处理好现有生产基地与异地建厂的产能过剩与资源分配矛盾,我们认为,应当压缩不能与市场动态保持同步的中小企业(关停并转10-20%的落后企业),在三个中心城市的定位上,发展医药产业也应该各自有明显的侧重:长春应该发挥生物制药“产学研”并举与中药现代化科技园企业的投融资优势,通化需要发挥多元化经营、物流中心、私募融资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而敦化则主要是中药材与中成药基地优势,这样才能尽量减少重复生产,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与价格大战;利于全省医药行业全面发展。最后,三个地区的定位应最大程度发挥地区的差异化优势,我们认为需要细化三个地区的定位与分工,研发中心与营销中心可以不在一个地区,但是企业的决策层与企业制度应该有连续性。

云南与甘肃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才优势已经不很明显,中药产业化程度在国内位于中游,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药企业数量不多,但是由于中药产业在省内相对地位高(目标都为省内支柱产业),加上云南在国际化合作、甘肃在新剂型开发、生物药改造等方面分别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指引下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在近几年为部分强势企业迎来超常规发展的机会:

其中云南依托省内主要中药制药企业,计划形成5个中成药系列产品的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体系。包括:以三七为主的中成药产品、以白药为主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以灯盏花为基料的中成药产品、以天麻等云南地道药材和民族药为基础的中成药产品、甾体激素类药品,云南白药、昆明制药等大型企业可望率先成为部分意义上的国际化中药企业集团。

甘肃“十五”期间要力争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佛慈集团、兰药集团、奇正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开发建设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生物制药工艺引入产业化,使生物工程成为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中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抑肽酶注射液与胶囊、绒促性素、部分特色疫苗、人工牛黄、奇正炎痛贴和现有名牌中成药的生产规模将扩大,重组注射用抑肽酶基因产品及中草药提取提纯的研制和开发、戒毒药“福康片”都将成为省内医药工业新的增长点。甘肃目标到2005年实现医药工业产值40亿元,把医药行业培育成新型的支柱行业。(清华大学中国医药企业总裁班 孙巍)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