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诊断疾病到底有多大价值?
编辑推荐:
从一个人的脸上就可以看到关于命运的一切,这似乎有点像占卜算卦之类的无稽之谈;然而通过现代科技,科学家们发现,透过面相能够发现一些遗传疾病。但是这种研究结果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吗?
从一个人的脸上就可以看到关于命运的一切,这似乎有点像占卜算卦之类的无稽之谈;然而通过现代科技,科学家们发现,透过面相能够发现一些遗传疾病。但是这种研究结果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吗?请关注———
日前,英国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套软件,能通过人类的脸部图像发现基因缺陷,进而诊断其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这一利用三维数码成像分析面部特征进而诊断出遗传疾病的软件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这一诊断技术是否科学?能否被广泛应用?笔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三维技术已广泛应用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红教授介绍,目前世界上的三维成像技术大多采用激光对人脸扫描的方法,获得人脸的深度信息。与二维图像相比,三维模型能够提供人脸更精确的描述。
其实在人类学中利用三维技术并不新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类学博士金锋教授告诉记者,大到人类族群的划分,小到平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其中很多都是利用三维技术分析测量人类骨骼和其他软组织的特征,从而确定准确、合适的划分标准。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帽子的大小,批量生产的标准成衣的尺码,都是通过对人类群体的三维测量,得出不同人群的体态特征,来决定划分不同尺码的。再例如,眼镜,由于族群不同,在鼻骨的高低,眼距和瞳距上都有差别,通过三维技术分析测量不同族群的特征,从而为不同族群的人制造出合适配戴的眼镜。
利用“三维成像”诊病
医学研究发现,有700多种遗传特征会在脸部有所体现,比如双眼的间距、耳朵的位置或形状、嘴和下巴的突出程度、面部长度和宽度等都会受基因突变的影响。典型的遗传病所对应的脸部特征不相同,计算机软件所做的就是针对每个人脸三维模型,找出这些特征,衡量它与各种遗传病所显示特征的相似程度,以此来判断被怀疑者患有哪种遗传疾病。
王蕴红表示,英国科学家研究出的这套软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主要可用于粗筛查一些遗传疾病。由于确定遗传疾病准确性更高的基因实验成本很高,大量病人进行基因实验很不经济,这套软件就可以根据遗传引起的人脸变化粗选出一些可疑病人,之后再进行基因实验,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
据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遗传学系专家介绍,由于一些遗传病有颅颌面发育异常,这些病人的面部表现往往具有特征性。只有这些遗传病才可以从面相做出初步判断。例如唐氏综合症患者就表现特殊面容:眼距宽,外眼角上斜,鼻梁扁平,舌头常往外伸出。一些遗传病,特别是遗传性皮肤病,也可表现颜面皮肤的特征改变。此外,其他疾病也可有标志性的颜面改变,黄疸性肝炎患者的脸色发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专家认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三维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会方便大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技术条件基础。
谨慎对待“面相”诊断
多年致力于人类学、遗传学等领域研究的金锋表示,早在几十年前,人类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颅骨测量的技术来分析不同族群的人体特征,而我们所说的“面相”诊断疾病是在科学家们经过大量分析得出各项指标正常平均值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汉族足月新生儿眼距正常范围为2.32±0.05cm,在此范围之外就有可能被怀疑为脑发育异常。
这些外貌与疾病的联系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试验,对普遍情况分析总结的结果,但是也不能排除误诊的可能性。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有些人从外貌上看是异于他人的,但是身体状况方面却是正常的。金锋认为,面对疾病,特别是遗传疾病的诊断,我们追求的目标是100%%的准确。在分子检测手段日臻完善的今天,这个由面相判断遗传性疾病的成果还不能令遗传学家欣慰。与基因检测遗传疾病的准确率在理论上达到100%%相比,只有90%%准确率的“面相”检测方式并不一定可取,并且我们要更谨慎地看待那些发育异常而可能被误判为遗传病的个体。
金锋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和遗传病相比,更可怕的是生理歧视,在没有做基因检测的情况下,单凭“面相”来判断是否患有疾病,一旦误诊造成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从群体发育的正态分布结果来看,偏离大多数结果的个例比例并不罕见,由此也会提高误诊几率。因此,他并不建议普通人使用“面相”的方法来判断疾病。金锋还表示,遗传病或者说遗传缺陷在遗传平衡下如同正常的基因,在频率上基本保持世代不变,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如果实施人为的遗传病干预,那么准确地进行基因诊断更为重要。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