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产业之争:中国掀起另一轮干细胞研究之角逐

时间:2009年6月1日
来源:EurekAlert中文

编辑推荐:

今年4月,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干细胞研究人员孙毅得知一个由政府投资的基金会正准备在中国 —— 她的祖国 —— 动工建设亚洲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之一的干细胞库,她感到很惊讶。

广告
   X   

今年4月,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干细胞研究人员孙毅得知一个由政府投资的基金会正准备在中国 —— 她的祖国 —— 动工建设亚洲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之一的干细胞库,她感到很惊讶。

更让她不得要领的是,对这个干细胞库,她之前竟然一点都没有耳闻直到她从一个记者那得知。要知道两个月前她刚回过中国,并拜访了那个规划中干细胞库的所在地。

“我真的有点蒙了,”孙毅教授说。

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过来了,这个属于一个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研究中心一部分的干细胞库和她研究的胚胎或者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即iPS细胞,没什么关系。这个干细胞库将主要提取和储存的是成体干细胞。当前成体干细胞已经成为中国很多临床研究上的基本研究材料。 .

“以干细胞研究为基础的治疗手段很有引领新一轮的当代医学发展,”孙教授说。“目前全世界每个国家几乎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点,所以中国投资众多资源和精力在这领域是很有道理的。”

事实上,中国的政府官员很有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从2000年起,中国政府就开始不断加大对干细胞研究的投资,最近的五年投资计划里(2007年到2011年), 每年平均投资额就高达1.46亿美元。就在今年五月,温家宝总理还宣称生物科技将成为国家的“支柱科技产业”。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生物科技公司将享受优惠税收政策和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政府投资项目当中。

和美国不一样的是,这些政府基金很多都不仅限用于基础研究,还用于能够迅速应用于临床医药和诊疗的临床研究。

“这不仅仅是个荣耀问题,还是个实际问题,”神经学科学家徐俊说。徐刚从美国回来到上海准备加入到同济大学新成立的一个干细胞研究中心做研究带头人。

“干细胞研究其实都是围绕着怎么治病救人,”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所以当你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疾病创造出新的治疗方法和解决方案是,你就能省下上百亿美元的医疗费用。”

在中国几乎各种干细胞研究都得到公众支持。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对胚胎不带有伦理价值判断。胚胎干细胞研究在这个国家也没有面临诸如在美国遭遇的法律或者伦理上的障碍。

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干细胞专家高绍荣说,就是当前干细胞研究中心有逐渐往成体干细胞研究转移的趋势,中国的研究机构也在跟着适应。.

“由于研究技术的不断突破,科学家们现在慢慢不再需要胚胎干细胞做研究,”高绍荣说。“就这点来讲,我们其实不用太担心,因为我们在这些新技术领域方面并不落后。”

在他到北京生命研究所任职之前,高绍荣曾经先后7年在苏格兰和美国工作研究过。2005年,他辞了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回到中国担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一个实验室的带头人。政府承诺每年给他的实验室3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同时配给他多名干劲十足的年轻研究人员。

中国的研究机构就这样张开双臂欢迎像高绍荣和徐俊一样的海外归国人才。

“现在的中国就像当年发展最快的美国,”徐俊说。他还补充说去年他回国的时候,心情之激动犹如2000年他刚到美国一样。

据同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国彤教授说,当前中国大概有200名相当于教授或副教授级别的研究人员专注于干细胞研究。

尽管这个数目不算大,他们的努力已使得中国在干细胞研究方面的论文出版大大提升,同时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进步也日益受到国际承认,徐国彤说。

最好的例子是邓洪魁研究员。邓曾经在美国进修工作过,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他最有名的成就体现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研究方向上。对于亚洲地区不断上升的糖尿病患病率来讲,该项技术是个重大的创新。

就在去年12月,邓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在Cell子刊Cell Stem Cell上发表了一篇iPS技术里程碑式文章,表明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稳定有效的方法将普通人体细胞转化成人体iPS细胞,同时他们还把转化效率提高了近100倍,这项突破是“相当了不起的”,高绍荣说。

邓的这篇论文只是1998年到2008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744篇干细胞研究论文中的一篇。当前,中国发表干细胞论文总数居同时期世界排名第10名。

但是,中国要想引领全球干细胞研究,还有众多障碍要克服。首先,论文的质量总体还是相对偏低。

根据ISI知识网的统计数据,英国发表的干细胞文章的引用率达15.30,美国发表的干细胞文章的引用率为11.37,日本为9.53,德国8.36,中国仅3.45。

徐国彤说研究专家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他说目前中国有300到400名拥有或者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分布于全国30多个主要的干细胞研究小组。

“这个数目相当于一个重点美国大学里从事和干细胞相关研究的学者队伍,”徐说。

而且当前国际上对干细胞研究人员的竞争也在加剧,最强的竞争尤其来自于美国。

随着今年3月美国取消联邦资金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资助限制,更多在美国本土的研究人员将可能从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申请到资金用于干细胞研究。2008年美国用于干细胞研究的经费高达9。38亿美元。随着美国参议院将刺激法案中针对NIH未来两年的资金支持额度提高至100亿美元,美国用于干细胞研究的经费将很有可能再度上升。

撇开资金和人员欠缺不谈,中国科学家之间缺乏协作有可能是阻碍干细胞研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如果科技进步通常需要众多研究人员发现结果的穿插论证得以实现,那么中国目前好像还没能在其国内建成一个这样一个研究和协作网络使突破性发现成为可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Fiona Murray和Debora Spar在2005年两人协作发表在《新英格兰药物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里写道。

徐国彤教授也提及这个问题,但他说中国也正在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这其中就包括正在建立的一个全国性的干细胞库网络。该项目由科技部赞助,徐教授本人带头实施。

两年后这个干细胞库网络有望建成。届时,这个网络将成为一个协作平台,数据中心和公共胚胎干细胞资源。

借助于这个干细胞库网络,国内更多的年轻科学家有望和那些归国的、在西方受过培训的老科学家们一样,加入到干细胞研究的队伍中来。徐国彤教授说,这些年轻的科学家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我们希望这个干细胞库网络可以拉他们上马,”他说。

当前已经被“拉上马”就有孙毅教授。虽然孙教授仍然继续她在加州大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她将同时出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新成立的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徐俊说,中国对于干细胞技术的向往就好比中国对竞技体育方面的领先地位的追逐。

“就像是在一场跑步竞赛中一样,我们暂时还是落后,但竞赛才刚刚开始,”他说。“虽说这项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有足够的胆识,我们就能完成它。”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