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还能牛多久?谁更该被资助?

时间:2010年4月13日
来源:曹广福的博客

编辑推荐:

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得主小平邦彦1949年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时年34岁。一日小平邦彦与维尔(Weyl)同桌吃饭,维尔知道了小平邦彦的年龄后便对小平邦彦说:“数学家的黄金时代是25岁至35岁,要加油哦。”不过小平邦彦还是于39岁时获得了菲尔兹奖。维尔的话是一般而论,它在统计意义上应该是正确的,小平邦彦只是个别的反例。事实上,不仅数学家如此,恐怕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黄金年龄差不多都在维尔说的这个时间段。这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广告
   X   

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得主小平邦彦1949年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时年34岁。一日小平邦彦与维尔(Weyl)同桌吃饭,维尔知道了小平邦彦的年龄后便对小平邦彦说:“数学家的黄金时代是25岁至35岁,要加油哦。”不过小平邦彦还是于39岁时获得了菲尔兹奖。维尔的话是一般而论,它在统计意义上应该是正确的,小平邦彦只是个别的反例。事实上,不仅数学家如此,恐怕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黄金年龄差不多都在维尔说的这个时间段。这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我们认同维尔的观点,谁更应该得到资助就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实际情形如何呢?看各种大型的项目,有多少主持者处于这个黄金年龄段?又有多少主持者是亲自披挂上阵?我甚至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某个重大项目被某个并非行家并且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大牛获得,大牛当上了二道贩子,让非大牛的人廉价地为大牛做此项目(这是很多年前某大牛在项目申报动员会上介绍经验时说的)。再看看****入选者,且不说****是否已经变味,入选者大多不能全职回国,单就年龄来说,又有多少处于黄金时段?虽然我们引进了牛人,可正因为是牛人,他们的事业大多过了鼎盛期,引进国门做什么?充门面么?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真能为国家的科技振兴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么?如果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干脆一如既往地把人才送出去培养岂非成本更低?而且还有适合人才成长的更好环境,等他们学成再回来不就行了?那时还可以优中选优,学得不好的俺们还不屑要呢,留给老外们用。不要担心人才成才了不再回来,该回的自然回,不想回的即使在国内学成也可能叛逃。事实上,引进的大牛们恰恰最有可能把国内最优秀的人才送出国门,因为他们更有条件这么做。如此所谓为国家培养人才不是又成了一句空话?当然,还有种观点认为,引进人才可以改善土壤,真的可以么?别说引进的人才数量相对于数以百万记的中国科技大军有如沧海一粟,即使是当初外夷入侵,统治中国数百年,最终还不是被强大的中华文明同化了?

若干年前看过一部香港电影,片名叫“生死搏斗”,大意是说一个年迈的亿万富翁病入膏肓,一个年轻人为其献血使得病人不仅病好了,还返老还童了。这个亿万富翁不仅不感谢年轻人的救命之恩,而且不惜代价想把年轻人据为己有好不断为其献血,这样他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可年轻人不愿意成为别人的造血机器,于是亿万富翁与年轻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如果现实中真有可以长生不老的血液,那么国家花多大的代价把其收买回来以便造福苍生都不为过。问题是世上真有这样的血么?通常情况下,病人靠外部输血可以缓解一时,但要痊愈却必须找到病因,只有去除了病根才可能真正痊愈。

单就学术界内部而言,不全是体制的错,听说过一些大牛为了扶持自己的手下,甘愿当副手,让自己的徒子徒孙做首席。如果大牛们都能有这样的胸襟,久而久之,也许真的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那些年富力强、才华横溢但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或丫头片子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而不需要效仿小媳妇们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体制、大牛、环境、****、项目、科技振兴,扯不清、理还乱!

本文中的大牛是个抽象概念,非指现实中的某个大牛,所以大牛莫对号入座。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774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